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REOF与CAST相结合的区划方法,以及小波分析方法,结合东北地区的气候背景,探讨了东北地区近30年(1981-2010)年3-10月份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土壤湿度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的土壤湿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与土壤湿度有关的气候背景通过干燥度指标进行分析,降水量和蒸散量变化的不一致直接导致了干燥度的变化,使得东北地区西部的气候呈显著变干趋势,而其它区域变化趋势不明显。(2)东北地区的土壤湿度可划分为五个区域:第一区位于整个东北地区的北部,第二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部分,第三区位于松辽平原的南部,第四区位于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第五区则位于东北地区的东南部。东北地区中部的土壤湿度在近30年内有一个上升的趋势,而其余部分则有下降的趋势,但西部下降趋势较大。从垂直方向上看,除去东北部之外,其余地区20-30cm层的土壤湿度变化幅度皆比0-10cm和10-20cm层的土壤湿度变化幅度大。同时,东北地区的土壤湿度存在着3-5年的震荡周期,并以5年的震荡周期为主。(3)将东北地区1981-2010年的3-10月份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进行区划,得到东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区域与土壤湿度的变化区域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降水量,因此降水对土壤湿度变化的贡献大于气温。整个东北地区的3-10月份的平均气温在近30年来有上升的趋势,而降水量则有下降的趋势。但北部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较小,而西部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东北地区近30年内的平均气温有3-5年的变化周期,且以3年为主,降水量则有5-6年的变化周期。土壤湿度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西部和南部气温明显上升而降水明显下降,使得此地区的土壤湿度在近30年内减小的幅度较大。中部气温的升高幅度较小,而降水量基本维持不变,使这部分的土壤湿度变化不大,略微有升高的趋势。(4)每个区域土壤湿度的显著影响因子有所不同,但都与前一旬的土壤湿度和降水量相关性很大,相关系数都通过了置信度为0.05的检验。除此之外,西南部地区与气温的相关性比较小,相关系数在0.05以下,但与日照时数的相关性则比较大。利用1981—2007年的数据资料建立各区域的预报方程,利用2008—2010年的数据对预报方程进行验证,得到各区土壤湿度的预报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47%、11.59%、12.34%、13.67%和12.16%,且从预报值与观测值的比较分析来看,各个区域的土壤湿度预报方程计算出的土壤湿度预测值与实际的土壤湿度观测值较为接近,基本可反应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