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社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亡国灭种危机的压迫之下,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国之道,各种救国思潮此起彼伏,教育救国思想便是影响极为深远的一种。文艺教育作为近代教育思潮中的一种,曾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到教育实践当中,体现为语文教育和艺术教育。清末开始,由于政局的动荡和西方文化强势压迫,传统的语文教育理念发生改变,在这一时期,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摸索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道路,经过国语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与旧时教育观念相迥异的现代教育观念开始形成,黎锦熙、胡适、叶圣陶、蔡元培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民国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12年9月,民国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制——壬子学制,其后又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教育政令,这些政令与“壬子学制”一起,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学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了问题,在此情况下,民国教育部于1922年制定“壬戌学制”。学制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宗旨、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诸多方面的转变。全文在结构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民国之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了回顾,包括古代中国的语文教育、近代语文教育的萌芽和近代语文教育的建立三个方面的内容,简单的对民国之前中小学语文教育情况进行了概括。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特点,即使是到了今天,这些特点依然的存在。第二部分为民国初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民国初年语文教育变革的原因,中小学语文教育政策以及实施的具体情况,同时还将对民国初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客观评价。民国初年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受其环境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呈现出了在曲折中前进的趋势,同时,由于复古派和革命派的斗争,这一时期的教育政策并不稳定,直接影响了中小学语文教育。民国初年中小学语文教育概况是这一部分的重点,涉及教育宗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情况和教科书几个方面,同时辅以案例分析。第三部分为壬戌学制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包括这一时期民国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壬戌学制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施情况同时对该学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加以评价,这一部分的同样着重论述了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情况,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宗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情况、教科书和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是对民国前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历史思考,主要包括民国前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民国前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成绩和问题、民国前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经验三部分内容。民国前期的中小语文教育总体趋势为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虽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同样也取得了很多成绩,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