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理论与中国经验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_s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空间增长动能乏力;二是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三是要素区域性流动受阻,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习近平,2019;刘秉镰,2019)。解决上述新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其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纠正供需错位。“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则明确了自足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将是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而且,根据研发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资源配置决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组合和技术选择,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现实与理论动机,本文探究资源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试图解决下述几个现实问题:中国是否存在资源空间错配,如果存在有多严重,其表现为什么样的地域特征,演化趋势如何?中国资源空间错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其中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又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中国资源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有何影响?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如果消除资源空间错配,潜在的区域技术创新将会达到怎样的水平?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缓解资源区域性流动障碍,优化资源的空间再配置,通过技术创新的提升推动区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本文拓展了Hsieh和Klenow(2009)的生产率错配模型,在理论模型中同时引入资本和劳动力错配并假设最终产品市场不存在错配,构建了资源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解析出劳动力和资本的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主要传导路径。其次,在考虑资本和劳动力不完全替代性的基础上,构建劳动力和资本空间错配指数,从错配程度和方向(过剩抑或不足)两方面揭示中国资源空间错配的时空特征。同时,从政府干预和市场摩擦两方面进行资源空间错配的影响因素分析。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结合中国28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与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实证检验资源(劳动力、资本、资本—劳动力相对)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异质性特征及其传导机制,并进行多种形式的稳健性分析,处理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再次,利用反事实分析法估算出资源空间错配造成的区域技术创新损失。最后,根据主要结论较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发现如下:
  第一,本文借鉴Hsieh和Klenow(2009)的生产率错配模型思路,对此模型进行两方面扩展:一是同时引入资本和劳动力空间错配;二是假设最终产品市场不存在错配,构建了资源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这两处扩展不仅可以分别解析出劳动力和资本的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向,而且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加具有一般性。理论分析表明:不论是资本空间错配,还是劳动力空间错配,均会抑制区域技术创新。随着资源空间错配程度的加剧,创新成本会增加,创新收益生产率会降低,进而抑制区域技术创新。而且,创新投入结构会受到两种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相对错配程度以及创新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劳动力和资本的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主要路径,发现劳动力空间错配主要通过“扭曲收益效应”、“需求抑制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三条路径阻碍区域技术创新;资本空间错配主要通过“创新制度环境”、“政府创新偏好”和“低端技术锁定”三条路径抑制区域技术创新。
  第二,中国资源空间错配的特征事实分析显示:在错配程度方面,1994-2017年,中国劳动力空间错配程度总体上呈下降态势,而且表现出“西部最严重,中部居中,东部最低”的区域特征,西部地区改善速度最快;中国资本空间错配程度逐步攀升,呈现出“西部最严重,东部居中,中部最低”的区域特征。但劳动力空间错配程度依然高于资本空间错配程度。在错配方向方面,相对于最优配置状态,东部地区劳动力配置不足但资本配置过度,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配置过剩但资本配置不足,区域间资本流动存在“卢卡斯悖论”现象。
  第三,资源空间错配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政府干预未必会加剧资源空间错配,户籍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及开发区政策对于资源配置不足或过剩地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金融发展、市场化进程、城镇化、高等教育水平、医疗资源有助于改善劳动力空间错配,而对外开放和房价则产生加剧作用。金融发展、经济集聚、经济发展有助于缓解资本空间错配,而政府财政干预、城镇化、房价、地区竞争会加剧资本空间错配。
  第四,资源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发现:(1)劳动力空间错配、资本空间错配、资本与劳动力相对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均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并且结果十分稳健。(2)劳动力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在劳动力配置过度、中西部、非创新试点、行政级别越低、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越小的地区更突出。但随着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劳动力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边际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扭曲收益效应”、“需求抑制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是劳动力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其中,“需求抑制效应”起主导作用。(3)资本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在资本配置过度、中西部、非创新试点、行政级别越低、金融发展水平越低、国有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更突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期也更明显。“创新制度环境”、“政府创新偏好”、“低端技术锁定”是资本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其中,“政府创新偏好”起主导作用。(4)资本和劳动力的相对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在资本相对劳动力不足、西部地区、非创新试点城市更突出,技术进步偏向性是资源相对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
  第五,反事实分析表明,若消除劳动力空间错配,2001-2016年中国平均的技术创新水平将提高10.95%。潜在区域技术创新提升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分别为17.54%、9.5%和6.65%。若消除资本空间错配,2001-2016年中国平均的技术创新水平将提高32.35%,潜在区域技术创新提升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35.39%、31.48%和30.04%。因此,资本空间错配造成的区域技术创新损失大于劳动力空间错配造成的损失。
  综合上述主要发现,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如下:(1)中国的确存在十分严峻的资源空间错配问题,资本空间错配在持续恶化,劳动力空间错配虽然在不断缓解,但其错配程度依然高于资本空间错配程度。(2)资源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抑制效应,给中国区域技术创新造成了一定损失,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若消除资本和劳动空间错配,2001-2016年中国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将有较大幅度提升。(3)中国资源空间错配对于区域技术创新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而且作用机制较为多元化。(4)缓解资源空间错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激发区域技术创新潜力,扭转仅仅围绕GDP“锦标赛竞争”区域发展格局,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目标。引导资源在地区间合理畅通有序流动,通过资源空间再配置激发区域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因地制宜地调整政府在要素市场的干预政策,尤其是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造地区间流动畅通的劳动力市场;第二,多管齐下地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根据要素特性、地区市场化程度以及经济发展需要分类施策:放松劳动力配置不足地区的户籍制度限制,而适度提高劳动力配置过度地区的户籍准入门槛。在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要兼顾当地与其他地区的劳动力配置情况,提高地区间最低工资标准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实施区位导向性政策要从全局出发,考虑政策的整体与长远效应,通过专项拨款、银行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入资本配置不足的中西部地区,释放其经济增长活力;第三,重视资源优化配置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和政府创新偏好等机制的积极作用。在努力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扩大需求规模,提升需求结构的同时,还应转变政府考核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四,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比如降低企业寻租的动机,激发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
其他文献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1月,时隔一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再次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框架下,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迎来了新的历史重要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  一直以来,长
学位
近年来,中国的基金行业迅速发展,无论从基金数量和基金规模的角度上讲,都呈现井喷式的增长,自从2001年开始有公募基金以来,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基金公司达到112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达到2700多只,基金份额超过7万亿元,资产规模超过8万亿元。同时基金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主力机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也开始提升,2015年公募基金的资产规模占GDP的12%。另外,基金在我国家庭中的资
最优消费和资产配置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的传统问题,但始终也是热点问题。关于最优消费和资产配置有很多经典的理论,比如永久收入假设、效用折现理论、预期效用理论、缓冲储备理论、莫顿的消费和资产选择模型等。这些经典的理论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但是也遇到对一些现实经济现象难以做出解释的障碍。这些现实的经济现象包括消费对收入变化的过度敏感、消费的过度平滑、消费和资产配置的财富效应、股票的有限市
自从Sharpe(1964)、Lintner(1965)以及Mossion(1966)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以来,横截面股票期望收益的决定因素一直都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横截面异象”,例如处置效应(Shefrin和Statman,1985)、特质波动率效应(Ang,Hodrick,Xing和Zhang,2006,2009)、最大日收益效应(Bali,Cakici和Whit
学位
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中,人们通过控制一系列变量来解释模型背后的真实经济规律。然而,总是有一些无法观测到的变量或者研究者未曾想到的变量被遗漏在了误差项里。如果这些变量和模型中的控制变量有关联,那么就会使得模型不满足识别条件,从而使得模型的估计出现偏差。在计量经济学中这个问题就被称为内生性问题(Wooldridge等)。由于计量经济学家在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绝大多数数据都属于非实验性数据,因此内生性问题在
当下我国正处在人口发展的关键转折期。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对于谋划好人口长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务院《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指出,我国未来15年的人口发展趋势有以下特征: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劳动力老化程度加
学位
我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爬坡攻关阶段,推动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实质转换,绿色发展是开创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途径,而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党的十九大也提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由于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技术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的“双重外部性问题”,导致市场失灵,缺乏提供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政府环境政策工具是纠正市场失灵和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我
学位
自2013年国内重启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以来,国内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底,国内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的总发行规模突破2万亿元,较2017年大幅增长35.58%。快速发展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直接融资渠道,在企业融资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时,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也促进了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  与传统的信贷融资方式相比,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对抵押品的要求
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影响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由于子女数量增加会引起家庭中资源分配的改变,从而影响各个家庭成员的福利和决策。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证研究都发现了家庭中子女数量对子女素质具有负面影响,即所谓的“数量-质量(QQ)权衡”问题;同时,也发现了生育对母亲劳动力市场绩效的负面影响。然而,孩子数量与家庭成员健康、工作等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难以得到。在“数量-质量
学位
区域一体化是当今全球区域发展的重要现象,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打破行政区经济,构建城市群或都市圈。进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被确定为中央层面的区域规划战略,这预示了一体化将成为新时期国家区域战略的演进方向,其根本目标要求和核心内涵是高质量发展。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中明确了包含造纸、食品加工、化学原料、纺织、电力、石油、冶炼等在内的11个行业为重污染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