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王际真译本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英语世界主要流通的《红楼梦》译本,在霍克斯和闵福德1973年到1986年英文全译本,以及杨宪益、戴乃迭1978年到1980年英文全译本出现之前,一直是英美最为流行的《红楼梦》版本。至今王际真译本在英美图书馆仍有大量馆藏,且在市场上仍有出售。因而王译本是遵循翻译规范的范本。王译本呈现出纷繁的语言现象,反映出译者独特的翻译策略。本论文以王译本为个案研究,将王译本置入社会文化的宏观语境中,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框架,对译本篇章内的微观语言因素和篇章外的宏观社会因素进行描述分析,旨在重建成功译本所遵循的期待规范,并通过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遵循相应的专业规范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对译本中特有的翻译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研究发现:第一,在期待规范方面,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由于中美间文化权力关系的不平衡,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成为强势文化企图控制弱势文化的途径,因此中国作品的英译形成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的翻译传统。在此背景下,译者顺应了当时的期待规范,体现在其译本中为译文使用口语化的现代英语,突出宝黛爱情主线,传递原著的异域风情,意译女性姓名使女性角色“物化”,以满足西方读者的期待。第二,在专业规范的三个方面,首先,责任规范方面,译者接受“新红学”的考证研究成果,对原著作者及版本情况作了科学严谨的介绍,且更加重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因此译本最后叙事节奏加快。再次,交际规范方面,译者对楹联,诗词,以及科举制度、官制和节日术语的翻译采用大量的意译,以优化原著作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最后,在关系规范方面,译者作为华人,深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保留爱情主线和部分风俗描写基础上,删除大量诗词以及关于梦境的描写,译者意识到封建大家庭琐碎生活的重要性之后,在1958年译本中增加了相关描写,以此实现原文与译文的真正相似的关系。本研究亦证明用翻译规范理论描述和解释特定时期的翻译个案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