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于 2000 年提出的一种文本形式。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该概念进行了引介,使得此类文本正式进入中国语文教育的视野中。非连续性文本是以图表、图文、纯文字等符号为载体,在篇章结构上不连续但具有完整意义的图类、表类、单类、文段组合类材料。该文本在形式上有着间断性与整体性的特点,在内容上有着简洁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在功能上有着实践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在高中阶段教授非连续性文本,有益于丰富阅读教学文本类型、促进语文课程生活化、加强学科之间融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随着语文教育界对非连续性文本重视程度的增加,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教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和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为一手资料,对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现状展开了调查。通过梳理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情况,发现此类文本在教材中存在着数量少、类型单一、文本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向高中师生展开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在现阶段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师生对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理解模糊、教学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系统的方法与策略指导。通过对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的分析,发现现阶段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察存在着考察内容片面、考察标准模糊的问题。造成和影响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的原因有:教考关系的制约,课标定义、要求模糊,教师教学意识不足、学生的阅读和训练不足等。结合现阶段教学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方面,应该以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为指导,厘清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重视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整合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融合其它学科中的教学资源、活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活动体验,读写结合、图文转换,群文阅读等方法;同时还可以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开展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首先应该扩充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范围,注重材料的生活化和情景化;其次应该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将学生、教师、家长都纳入进来;再者可依据PISA测试中的阅读评估框架来制定评价标准;最后可采用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等评价方法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