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的天命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包括孔子对“天”的认识、“天命”的实质、“知天命”的途径、“天命”对人的意义等。本论文主要借助茶山·丁若镛(以下简称茶山)的视角重新对孔子的天命思想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孔子对“天”和“天命”的理解;重构孔子以“天命”为核心范畴的人性论体系;探索孔子哲学的基本精神和终极关怀。为完成此研究目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追溯孔子的天命思想产生的源头。其次,分析孔子的天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以探寻孔子天命思想中包含的范畴和概念,并从天命思想的演变规律中探索孔子的天命思想应具有的含义。得出结论:孔子的天命思想有两大渊源,第一个渊源是殷人信仰的对象“帝(上帝)”;第二个渊源是周公的“天命观”。孔子的天命思想的形成背景是春秋末期礼坏乐崩的礼制文化。第二部分,首先对孔子的“天”和“天命”界定范围。其次,探析朱熹对孔子的“天”和“天命”的解释。最后,通过茶山对朱熹的批判过程,确立茶山看孔子天命思想的视角,并在所界定的范围内重新对孔子的“天”和“天命”做出诠释。得出结论:根据茶山的视角,孔子所谓的“天”有三个角色,即有位格的造化者;有意志的主宰者;一切善和恶的绝对标准,茶山称其为灵明主宰之天。并认为孔子所谓的“天命”应该从三个方面做出解释,一为灵明主宰之天的赋予,二为灵明主宰之天的命令,三为孔子通过上达而感知的时代使命。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在茶山的视角下阐述孔子“天命”的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好德耻恶的人性之命,即孔子所谓“性相近”中的“性”是灵明主宰之天赋予人的好德耻恶的本性;第二层含义是使人向善违恶的上天之命,即指灵明主宰之天通过人的道心传达的具体命令;第三层含义是“复礼归仁”的时代使命,即指孔子“明知不可”还为宣扬“克己复礼”,实现“天下归仁”而周游列国的精神。结论部分,笔者认为虽然茶山极力批判朱熹对孔子天命观的解释,并试图回归到孔子天命思想的本意,但是未能彻底摆脱形而上学为根基的“朱熹式”解释。然而,笔者认为本研究成果在儒学需要与西方对话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