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失误是日常交际中的常见现象。对语用失误这一问题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1983年,她发表了“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在文章中,她提出,“只要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Thomas, 2003: 683)。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类。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也纷纷投入到对语用失误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来。在中国,何自然和阎庄(1990)首先分析了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中的跨文化语用差异,他们的研究引起了许多中国学者的关注和兴趣。接着,钱冠连提出了他对语用失误的理解,并将语用失误划分为语内语用失误和语际语用失误两类(张国,2004:60)。后来,陈治安等人(2005)基于Thomas的分类提出了第三类语用失误,称作语用行为失误。语用失误的研究在这些语言学家的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研究者分别从文化差异、二语习得、语言教学、认知和顺应等不同角度对语用失误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大多数以往的研究只是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论,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顺应的角度研究语用失误,并探讨对提高顺应能力的启示,试图对语用失误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总的来说,本文将用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来分析语用失误现象,并讨论避免语用失误的方法。本文从顺应的角度解释语用失误,旨在揭示:语用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在交际过程中忽视了对交际语境各因素的动态顺应,也就是说,语用失误是由于说话人或听话人忽视了对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的顺应而造成的。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顺应能力”,并试图证明通过提高顺应能力,人们可以避免语用失误,实现成功交际。具体地说,本文试从顺应的视角对语用失误现象做详细的分析,并讨论对提高顺应能力的启示,步骤如下:首先,本文用顺应论分析语用失误,通过引用许多日常交际中的例子,对动态交际过程和交际语境中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做了相对全面的解释。其次,本文用一章的篇幅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证明先前提出的观点,案例分析中所使用的材料是作者与一位澳大利亚人真实交际的体验,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和证明,本文提出避免语用失误的方法。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顺应能力”,并就提高顺应能力讨论一些方法,提出通过提高顺应意识、文化意识和语用意识可以提高顺应能力。除此之外,本文还探讨了课堂中提高顺应意识、文化意识和语用意识可采用的方法和技巧策略,也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从顺应的角度研究语用失误,丰富了以往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用失误的成因。“顺应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及有关对提高顺应能力的启示的讨论有助于引起人们对顺应能力的重视。同时,本文提出的外语教学中提高顺应能力的具体方法可以丰富有关避免语用失误的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