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中国碳排放省区差异与影响因素问题。通过对化石燃料释放二氧化碳的整个过程的探讨,应用相关化学系数估算我国省区碳排放量。根据估算得出的碳排放量,引入泰尔系数,探讨中国碳排放的省区差异问题。最后运用计量方法,探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
估算碳排放量方面,本文采用的系数估算法。根据化石燃料燃烧的经过,利用统计年鉴能获得确切数据的终端化石燃料消费量、化石燃料释放热量系数、热量含碳系数、碳氧化比率计算碳排放量。从平均碳排放量看,山东、山西、河北是我国碳排放量的前三名,而海南则为排放最少的省。从年平均增长率上可以看出,所有省的碳排放都是正增长,且山东的增长速度最快。东部沿海传统发达省份的碳排放增长已不快速,但从绝对排放量上看,这些省区却还是均属于中高、或高碳排放区域。由此,我们认为这些传统发达省份有过靠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提升GDP的过程,但是现在已经开始抑制排放CO2,这既有可能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因为政策管制。
在省区差异这一方面,本文引入泰尔系数(Theil系数)进行衡量。利用泰尔系数易于分解的特点,将总体的差异分解为组间差异(东、中、西区间差异)和组内省际差异(各区省际差异),从而判断差异的来源。本文首先以各省GDP值/全国GDP值为权重计算的泰尔系数讨论中国省区碳排放差异,发现中国省区碳排放差异由省际差异贡献多于区间差异贡献;同时发现2002年差异出现显著的上升,对照碳排放估算数据,发现2002年全国各省碳排放量上升率都增大了。为了对这个问题提出解释,再次计算了以各省第二产业GDP值/全国第二产业GDP值为权重的泰尔系数。发现二者波动相近,并提出经济学解释:2002年开始,石油价格大涨,由于能源使用结构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不可能瞬间发生因价格形成的替代使用,该价格的提升将依不同的地区原来的能源结构影响GDP。当企业意识到石油价格上升大大影响成本时,对可以替代的能源应用部分逐步替代,造成碳排放开始逐渐上升,而差异性开始逐步恢复。
本文最后就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采用的是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探讨了所在区域、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碳排放有正影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碳排放有非常明显的负影响;第二、探讨了自然禀赋对碳排放的影响。自然禀赋的影响不显著,我们猜测只有自然禀赋强势到使该省的工业发展产生了路径依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偏向高碳排放的产业才会导致对碳排放的正效应,例如山西,就是这种情况。而实际上,有很多煤炭类自然禀赋丰富的省区,很大一部分的化学燃料输入其他省区使用,故自然禀赋的作用一方面与产业结构的影响混淆,另一方面又通过交通运输削弱,并不显著;第三、采用第二产业GDP数据的平方和立方作为自变量,计量结果表明碳排放受第二产业GDP的影响非常显著的成为N型。说明对环境保护,抑制污染排放是一件长远的事情,政策不能放松,措施和设施也要随经济规模的增大而配备跟上,以防止“组合重合”的现象出现。
随着“全球变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探讨碳排放问题的学术成果也逐渐增多。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本文的创新和进步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运用更为细致的化学系数进行了碳排放量的估算;第二、在估算的基础上,对于之前的学术成果中均以定性方式呈现的省区差异性问题,本文引入泰尔系数定量的衡量省区差异,从而使对省区差异的变化、波动及分解的分析成为可能,并对这几年省区差异的显著波动做了经济学解释;第三、对于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针对山西等储煤大省同时也是排碳大省的现象,本文引入对自然禀赋的考察,试图厘清自然禀赋和产业结构对排碳量的影响,并探讨第二产业GDP数据与碳排放量的N型关系的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