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范式,认为学习是积极的,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加工、解释;学习是建构的,是新旧知识的冲突、碰撞和整合;学习是累积的,以原有知识为新知识增长的原点,在原点之上进行深化、突破和超越。在建构性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而是在一定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和促进,在学习共同体的协作、对话交流中引发认知冲突,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同化或者顺应当前的知识,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种建构主义学习观适合新课程下生物学科的学习,因此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也有可能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中学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不是“建构主义+生物实例”,而有生物学独特学习存在的必要性,是把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育生态系统,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教与学的进程和学习环境的变化是共生共存,学习进程每一点的前进和推移总是伴随着环境的改变。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中学生物学中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建构性学习的特点,遵循生命性、生物现实、整体性、实验性等原则,以“学”为中心,使学习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对生物学知识的自主建构,促进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并在内容的建构中体认情感。在建设学习环境时,充分融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确立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作为学习主题,围绕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意义,并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的交流、协商中加深理解,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往,在互动中进行反思达到相互认识,从而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科学素养;综合所述,笔者设计一个中学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建图(见图3-1-1)。在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建图设计的基础上笔者在济南市第五中学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验中,以该构建模式图中要素为因变量,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自变量,评价的方法主要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前测、后测检验比较,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科学素养等真实、缄默、隐性的难以用成绩衡量的因素,则采用问卷、访谈、学生成长档案袋进行评价,并进行资料统计、数据分析并描述差异特征。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如: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注重知识整合性并转向学生生活世界,促进综合能力提高;从微观教学设计转向学习环境设计,促进过程和结果的实效结合;指导与建构结合,激发兴趣、快乐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等。当然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实验设计本身的问题,也有不是实验本身而对实验研究产生制约并影响实验推进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需要空间,也需要理解和支持。在分析取得效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优化学习环境的策略,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实践,深入理解新课程及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抓住生物学学科特点、利用直观缄默知识,开展校本教研,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情境变式,帮助学生知识迁移,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真正形成教师、学生、资源、目标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总之,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是立足于生物新课程改革,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并体现生物学科特点的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以素质教育为最高政策理念,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为追求,以学会生活、回归生活为归宿,充分发挥教师的帮助者、支持者的作用,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认知工具的选择与利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陶冶等方面进行思考与设计,实行建构主义本土化、学科化,真正做到建构主义在我国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实施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让学生在快乐、兴趣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