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大乘论》(以下简称《摄论》)是唯识学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划时代著作,全文二万七千余字,却令人仰之弥高,潜之弥深。研究《摄论》,既有路径、方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指导思想的寻觅。 将《摄论》放置于整个佛学教理体系,尝试寻找该论与其他诸经诸论在思想上的共通性;得出这样的认识:存有的所谓差异,只是固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在语义诠释学上有待完善上的差异,并非思想矛盾或相违。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作为思想源头,以集唯识大成的《成唯识论》作为分析的主轴,对上述立论进行勘验疏析,逐步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几乎已有诸多定论,譬如,《摄论》唯立无漏种子新熏说、《摄论》与如来藏思想无涉等等。是怀揣先入之见,还是一改浮泛而重新起步?这是本文需要最先考虑的。论文研究最终确定以“小学”模式作为起点,便选择了后者。在对《摄论》版本进行校勘选定、对原文逐段标点、与诸种异译对照、作出详尽释义和辨析的基础上,徜徉于原文深邃的段落,竭力求之学晋,不敢以“大学”自封,却浸润着思考的艰苦和乐趣。面对“校释”费力之为可能未与身分、时宜相符,在再三抉择后,还是愿意遵循学术规律,依之而行;深知上述研究思想的落实,是有赖于以此为先决的。 《摄论》梵文原本目前尚未发现。在我国,《摄论》有五个译本,各本译述风格,仪态万千,这为透彻理解原文意旨增添不少难度。迄今,由于尚未对五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歧义丛生,仍然是学术上的一大憾事。如果能够集聚、兼备诸译精华,尽可能地将原作风貌还原,这对精确领会《摄论》思想,缩小无谓认识,应当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