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学铁是中国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其生涯和文学内涵而言,金学铁的文学可谓典型的“离散文学(diaspora literature)"。金学铁的文学源于通过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获得的超乎常人的丰富经历。同时,金学铁的文学建构在东亚近代史的历史语境当中。透过金学铁的文学,可以看到中国朝鲜族的历史进程和中国朝鲜族文学的发展脉络。因此,金学铁的文学堪称独步于中国朝鲜族文学史。以往对金学铁的长篇小说《激情时代》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从美学价值和艺术追求的层面探讨《激情时代》,而是将《激情时代》定义为“革命成长小说”并加以阐释。本论文在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在,将阐释的着眼点放在金学铁的“身份认同(identity)"之上,运用后殖民主义文论和文化地理学的批评方法,对《激情时代》加以全新的阐释。《激情时代》是金学铁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与作者的传记有着密切了的关联。根据金学铁的生涯与创作活动,本文将金学铁定义为后殖民主义作家和“离散作家”,以此为起点阐释他的文学作品。因为从他的个人体验及其意识可以发现一个“离散主题”。同时,金学铁将自己所经历的各种场所(故乡、身份认同)等作为小说的素材加以利用。本论文拟运用段义孚(Yi-Fu Tuan)和爱德华·莱尔夫(Edward-Relph)的现象学空间理论阐释《激情时代》中的空间与场所。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可大致概括为两点:一是通过金学铁在日本帝国主义抢占时期与民族同命运的人生经历,考察其意识的形成过程,进而阐释作者作为离散者的场所体验、跨文化体验。其次,阐释作为一个后殖民主义知识分子和作家的金学铁的生涯及其作品——《激情时代》中,场所感、场所丧失(民族丧失)、“场所爱”、“场所爱”的追求等是如何得到体现的。根据上述思路,本论文的体系如下:首先,在第二章部分考察作者场所体验的意义,通过作者的生涯与场所体验阐释后殖民主义体验、“离散”体验以及“混杂性(hybrid)"。在第三章部分,通过对《激情时代》中的空间与场所的细致分析,将元山定义为“真正的场所”,将首尔定义为由现实认识产生的“场所丧失”的空间,将上海和南京定义为后追求殖民主义意识与“场所感”的空间,将太行山定义为追求“场所爱”的空间。在第四章部分,将延边定义为金学铁“地理能力”的发散场所,将其死后回归到故乡——元山定义为“向真正场所的回归”,也就是“边界人的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