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ADC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测值来评价颈动脉出血斑块和非出血斑块,及利用ADC测值评价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及颈部动脉夹层血肿并确定DWI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是否有助于区分人体内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及颈部动脉夹层血肿。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经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同意并批准,并征得所有受试者同意及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收集来自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有症状的颈部动脉狭窄患者51例患者,其中有10例患者经DSA证实或高度怀疑为颈部动脉夹层。本研究采用荷兰飞利浦Achieva TX 3.0T超导MR扫描仪,颈动脉专用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高分率磁共振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3D-TOF (three-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T2WI (T2 weighted imaging)、T1WI (T1 weighted imaging)、PDWI (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3D-MPRAGE (3D magnetization-prepared rapid acquisition gradient-echo)序列及DWI序列。由两位有经验放射科医师对所有患者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剔除不合格图像。本研究依据3D-MPRAGE图像上斑块内是否存在明显高信号划分出血组及非出血组;同时根据3D-MPRAGE图将出血斑块组分为出血部分和非出血部分。此外颈部动脉夹层血肿亦依据3D-MPRAGE图像确定。分别测定并记录出血组及非出血组、出血斑块组中出血部分及非出血部分、壁内血肿组ADC值。本研究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分析比较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斑块的ADC值、出血组斑块中出血部分和非出血部分的ADC值及出血组斑块中非出血部分与非出血组斑块ADC值的差异,同时比较出血组斑块中出血部分与动脉夹层血肿的ADC值差异。统计学分析均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入选39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及8例夹层血肿患者;39例患者中共显示52个斑块;其中出血斑块19个,非出血斑块33个。出血组斑块与无出血组斑块平均ADC值分别为(1.284±0.327,),(1.766±0.477)×10-3mm2/s;两组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P<0.05)。出血组斑块中出血部分与非出血部分平均ADC值分别为(0.985±0.376),(1.480±0.465)×10-3mm2/s;两组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P<0.05)。出血组斑块中非出血部分与非出血组斑块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颈部动脉夹层血肿平均ADC值为(0.563±0.119)×10-3 mm2/s;;出血组斑块中出血部分与动脉夹层血肿的ADC值在统计学上有意义(t=3.07,P<0.05)。结论:DWI序列可利用ADC值来区分出血斑块及非出血斑块,同时斑块内出血会斑块整体ADC值降低,DWI可作为传统MRI诊断斑块内出血的一种辅助工具;利用ADC值可区分斑块内出血及夹层壁内血肿,为临床区分与斑块内出血影像表现类似的夹层壁内血肿提供一种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