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林林总总的各类文艺体裁中,也许再也找不出有哪一种比歌曲更容易为人们接受。人们通过歌曲品味人生,交流感情,沟通心灵。歌曲,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承载着众多的文化因素,成为中外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歌曲译配,作为这种传播与交流的主要手段及媒介,与翻译,音乐,文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要求译者熟练掌握外语、通晓音乐、而且还必须具备诗歌格律和音韵方面的扎实功底。在大多数情况下,外国原作品的影响并不是通过其本身直接产生的,而恰恰是那些借助翻译赋予第二次生命的作品才获得更广泛人群的接受。歌曲译配作品的价值在于对原曲的介绍、传播和普及,帮助译语国听众认识原曲的审美价值。然而歌曲翻译却始终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事实上,这门所谓的学科也从未确立过。
歌曲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同时兼备文学性与音乐性,译者无法在翻译的时候加注或解释,必须要让听众一次听懂,而蕴含在歌曲中的各类音乐及文化因素又给翻译施加了诸多限制,这使得译配更具难度,更值得研究。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尤为关注“读者”(受众)反应,对歌曲翻译的理论探索和例证分析有所裨益。根据动态对等理论,可将歌曲译配定义为:“译文的演唱效果尽量与原文的演唱效果一致”。本文研究英文歌曲的中文译配,旨在从动态对等的角度探讨音符与表达之间的平衡方式,同时借鉴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歌曲译配的传播过程以及译者在译配中所起的作用。由于原文音乐层面上的各个要素不可变更,因此译文必须根据各个音乐要素的限制做出相应的转化,才能使译配歌词达到既“可唱”又“可听”。本文通过分析歌词译者在译配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翻译策略,对其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出歌词译配的一些普遍规律,以为我国译配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