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上Ⅲ族氮化物纳米线生长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Ⅲ族氮化物属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具有高电子迁移率、热导率和高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光学器件、高频器件以及大功率器件等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Ⅲ族氮化物材料有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改善和提高材料的光电性能已成为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由于纳米线的比表面积较体材料更具有优势,理论上纳米线的外量子效率比体材料的外量子效率大,进而能够提高材料的光电性能。Ⅲ族氮化物纳米线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它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六角点阵结构,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和热导率。由于石墨烯结构与Ⅲ族氮化物的结构相似,可以将石墨烯作为插层覆盖在衬底表面生长Ⅲ族氮化物纳米线。另外,由于石墨烯层与衬底之间范德瓦尔斯力作用较弱,石墨烯层可以被方便移植到柔性衬底上,为制作柔性3D LED提供材料基础。本文主要研究了衬底、生长温度、NH3流量、生长时间、催化剂、石墨烯插层以及缓冲层等因素对GaN和InN纳米线生长的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金属镓升华法生长GaN纳米线的生长条件、形貌和物理特性。1)研究了在不同衬底上生长的GaN纳米线的形貌。研究发现,GaN/蓝宝石模板衬底较蓝宝石衬底更容易生长出GaN纳米线,且GaN/蓝宝石衬底表面获得的纳米线粗细均匀、密度大且光滑。2)研究了在不同生长温度、NH3流量以及生长时间条件下生长的GaN纳米线的形貌,在1100℃,NH3流量200sccm以及生长时间5min的条件下最有利于GaN纳米线的生长,获得了密度大且光滑的GaN纳米线。3)研究了在石墨烯插层、催化剂以及缓冲层上生长的GaN纳米线的形貌。石墨烯和催化剂都能够为GaN纳米线生长提供成核。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单独有石墨烯或者催化剂的衬底表面能够生长出GaN纳米线,既没有石墨烯也没有催化剂的衬底表面不能生长出GaN纳米线,既有石墨烯也有催化剂的衬底表面能够生长出光滑的GaN纳米线。石墨烯、催化剂以及缓冲层的共同作用有利于生长出GaN纳米柱有序阵列。2、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Ni作为催化剂(不同浓度Ni(NO3)2溶液)的条件下生长的GaN纳米线的光学性质、应力情况以及晶体质量。研究发现,由于纳米线具有较大的表面态密度,所以纳米线PL谱中的发光峰峰位发生了红移。石墨烯能够消除衬底和外延层之间的应力,在石墨烯和催化剂的共同作用下生长出无应力单晶GaN纳米线。3、研究了在催化剂和石墨烯插层上生长InN纳米线的形貌和物理性质。研究发现,在没有催化剂的衬底表面不能够生长出InN纳米线。用拉曼谱研究了在催化剂和石墨烯插层上生长的单晶InN纳米线的应力,石墨烯能够消除衬底和外延层之间的应力,石墨烯和催化剂的共同作用可以生长出无应力的InN纳米线。
其他文献
微电子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或缺的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计算技术、自动控制、纳米、通信技术的基础。集成度的日益提高,特征工艺尺寸的不断缩小,性能与功耗的
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传感技术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于光纤结构的各类传感器一直是传感领域研究的热点。光纤加速度传感器作为光纤传感器产品中关键的一类,
量子点转化发光二极管(QCLED)是一种以量子点作为下转化材料的新型照明器件,相比于传统荧光粉LED,QCLED的主要优势体现在高显色性,而其主要不足体现在较低的光效和较低的热稳
我国的民间融资活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原有立法缺乏充分预见和规制,在实践中民间融资制度的运转与实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传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全省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来抓,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十三五”时期时代发展的最强脉搏。落实
轨道交通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的标志,是现代都市文明的一种象征。轨道交通不仅仅是现代化交通系统,更是展示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窗口,轨道交通展示出来的文化个性甚至使它成为一
当Si基晶体管技术超过10nm技术节点时,由于Si材料的固有限制,使得基于Si平台的MOSFET的性能很难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于是,开发具有高迁移率的创新性材料来取代Si材料作为晶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ˋ伴随着外汇市场。系列配套措施的逐步出台ˋ人民币汇率波动日渐市场化ˋ尤其是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ˋ提高我国
<正>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应当成为企业各种工作中水平最高、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作之一。如何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对于保持和增强党和民族的凝聚力具有
研究者透過安寧病房與罕見疾病病人相處的經驗,將臨終現象加以鋪陳,陪病互動中的角色厘清後,發現陪伴者的現身與華人文化有關,但未必牽涉到死亡的尊嚴,善終的服務除了醫護專業的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