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无相生”到“以无为本”——论王弼的“贵无论”对老子的“无”概念的改造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kyo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弼哲学虽是通过注解《老子》、《周易》、《论语》三部经典而来,但是其核心思想来源于《老子》。他抓住《老子》中“有生于无”一句,不仅将“无”置于了“有”之上,而且进一步通过形名学的方法将《老子》中的最高概念“道”转换为“无”作为宇宙的本根,将何晏所提出的“以无为本”的说法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在将“无”与“道”转换的过程中,王弼将《老子》中的宇宙论思想淡化,着重讨论了本体论问题,并且进一步将本体与现实结合,为政治制度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说法,并提出了“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相结合的统治方略。在个人自我实现的问题上,王弼打破常人与圣人之间的障碍,认为“圣人有情”,只是“应物而无累于物”,并且指出成圣的方法乃是“体无”。王弼哲学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将哲学之本体与现实之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使本体不至成为虚设的幻像,另一方面也使现实有了本体的指导。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将道家与儒家融合的有益尝试:本体思想来源于道家,结合儒家的“名教”观念为当时的社会现实寻找出路。王弼哲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他对哲学方法的重视。在继承使用当时已被广泛应用的“形名学”方法的同时,他还从《老子》中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方法--“崇本息末”。“崇本息术”一方面是他解经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他构建自己哲学体系的方法。在注解《周易》时所说的“得意忘言”方法事实上也只是“崇本息末”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其他文献
纵观西方思想之历史长河,人类关于死亡问题的思考璀璨丰富,其中尤以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令人着迷。他在追问存在意义的过程当中,别具一格地提出了“此在”概念,并以“此在”为出发点,揭示出此在之人的“烦”、“畏”等先天性在世结构,从而试图从正面建构死亡意识。他指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无关联的、确知而又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亡是此在的存在到头,是使此在得以整全的必经之途,他人无法代替此在之人的死,此
学位
泰勒对于当代“自我”的确有着某种根源性或类似于本质、本性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并不是本质主义的理解。这种“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对话式的而非独白式的“自我”,“自我”本然地指向外物或他人。从这种对话式的“自我”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它所具有的后海德格尔解释学的渊源。通过对泰勒思想的这种解释学渊源的挖掘,我们可以认为他的这种“自我”是对基于人的日常道德反应的某种“背景”、“框架”或“视域”的本体论肯定。这种本体
在西方哲学史上,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不在场”维度,包含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尽管在胡塞尔那里,这一“不在场”的线索时强时弱,时续时断,甚至还伴随着对“在场”合法性的论证而出现,亦即“不在场”的深邃总是与对“在场”的信仰和坚持结伴而行。但不论其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多么地贴近,在此限度之内,胡塞尔阐发了时间现象学和发生现象学的基本构成思路。他从三个方面(内时间、边缘域、被动发生)对“不在场”的阐发尤为重要;由
学位
现代社会,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决定性力量。生命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具备了干预和控制生命的能力,人类开始扮演上帝,不仅干预自然界的正常演化,还能干预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在给人类带来明显利益的同时,又造成许多隐微的伤害,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与恐惧。很多人担心生物技术的发展会威胁到人性和人类尊严,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本
学位
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是意义如何形成和被表述出来,达米特的意义理论在继承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础上转变了意义研究的维度,在语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语力在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首先论述了达米特语力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是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弗雷格对达米特语力理论的形成毋庸置疑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关于言语意图的理论也深深影响着达米特,维特根斯坦主张从生活形式中研究语言,
学位
正统的科学哲学着重于探究科学的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从根本上忽视了科学对于人生的意义问题,造成了科学对人生意义的漠视。尼采的科学哲学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重新界定了科学的含义,认为科学不应仅仅包含自然科学这样的“硬”科学,也应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软”科学。他以视角主义认识论为基础,重新思考了科学和真理的含义。他认为,我们的认识始终无法跳出主观视角,无法纯粹“客观”地描述事实,因此也就不存在完全客
学位
柏拉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理想国》是最重要的哲学、教育学和文学著作之一。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灵魂转向的技艺”的理念,对后世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影响深远。  个人与城邦的矛盾是柏拉图教育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雅典与斯巴达这两个模式完全不同的城邦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其教育实践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本论文将从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实践着手,
学位
Aμαρτια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最初的概念是“犯错误”,并没有基督教意义上“罪”的概念。在古希腊和古犹太的语境下,“罪”更多的是偏指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如违反法律的不义和世间的恶行等等。基督教意义上的“罪”最早出现于保罗《罗马书》第五章,亚当的始祖之罪和众人的继承。经奥古斯丁的发展,“罪”成为基督教的基石,最显著的特征是普遍性和遗传继承。在基督教语境下,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两个相对的概念,善和恶
学位
托马斯·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伟大的政治思想家,被视作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理念的奠基者之一。他以卓越的智慧阐发了独特的主权者学说,其理论逻辑严密,发人深省。本文试图梳理霍布斯主权者权力的形成过程,并通过这一梳理过程揭示霍布斯对于自然状态下个体权利及主权者权力间关系的真正意图,一方面彰显霍布斯思想在政治哲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说明其与当代自由主义理念的差异。  本文在第一章中
学位
朱子哲学工夫论圆密宏大,那么如何走近这一深邃的哲学殿堂呢?本文以朱子哲学中的代表性范畴“敬”与“义”为切题点,在前人坚实的理论基础上,重新梳理朱子的修养工夫论.通过“敬-义”这一线索,把朱子哲学工夫论统领起来,笔者认为朱子是以敬义两分,内外兼顾,来统摄朱子的其它工夫,换句话说,就是朱子工夫论内容庞多,体系复杂,但尽可归到“敬-义”结构中来,在朱子工夫论中,“敬”与“义”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