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西方哲学经历了重大转折——语言学转向,语言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由于各学派的视角不同,主要形成了分析哲学和诠释学哲学两条路径。分析哲学利用现代逻辑的技巧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并试图通过这种分析消解传统哲学问题,但他们都未曾摆脱语言工具论的桎梏;而诠释学哲学则与其有质的不同。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第一次强调了语言作为本体的地位,提出了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伽达默尔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创立了现代哲学诠释学,提出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他们反对将语言看做工具,而是揭示了语言与存在、语言与世界的本质关系,将语言从方法论、认识论提升到了本体论高度。语言分为现实语言和文学语言,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主体间性。现实语言由于人类生存的异化而沦落,是理智和主体操纵的工具,现实语言被抽象化、规范化和概念化,阻碍了充分交流,因此语言成为了存在的“牢房”;而文学语言以谈话为存在方式,克服了主客对立。文学语言将世界看做主体,实现了主体与世界的充分交流,并且文学语言不再是感性或知性的意义表达,而是揭示了此在的本真存在,这使得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得以复归。由此,语言便是存在的“家园”。后期海德格尔对现实语言的沦落进行了大量思考,而伽达默尔却遗忘了这种非本真的语言,成为他语言观的一大缺失。杨春时先生对文学语言与现实语言的区别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对主体间性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解析。伽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中专门论述了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的转向。他从语言与存在、语言与理解以及语言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语言的本体论地位,并提出了诸如“视域融合”“语言游戏”“效果历史”等核心概念。不管是自我理解、人与人的理解还是人对文本等历史流传物的理解,都是相互理解并取得一致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活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伽达默尔关于语言的重要思想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语言的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