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作为一个国家的影像记忆,其发展越趋专业化、国际化、产业化,2012年5月14日晚间22:30分《舌尖上的中国Ⅰ》在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及纪录频道共同开播以来,一举突破纪录片寂寥的命运,并化为神奇的力量,将许多生活中与电视渐行渐远的观众重新拉回到荧屏面前,并时时的感动于遍布在大江南北的中国人。《舌尖上的中国Ⅰ》的热播,标志着我国纪录片发展进入一个国际化发展的新时期,是我国纪录片迈入国际化轨道的典型代表。同时,它也是我国纪录片品牌建构的成功探索,预示着一个更大范围内纪录片良性生态的开始,它改变了国人对纪录片的印象,提升了中国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本论文以《舌尖上的中国Ⅰ》为案例,运用美学、艺术哲学、受众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结合个案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深度解析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进而总结出《舌尖上的中国Ⅰ》的成功之道和不足之处,最后再从宏观角度浅析纪录片品牌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下是本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一章绪论主要是介绍论文选题的意义,以及《舌尖上的中国Ⅰ》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案等。第二章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简要评述,主要包括纪录片的内容介绍,热播原因分析,传播影响力以及所获得的荣誉。第三章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论文从创作者艺术构思的角度对该纪录片的选材标准、主题思想、情节、细节、节奏等元素进行逐一分析,并对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叙事策略加以探讨。第四章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审美特征研究,笔者借助形象美、意境美、真实美,从受众的视角,分享一场视觉、听觉、味觉盛宴。第五章是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反思启示,通过对其不足之处的总结,进一步探讨《舌尖上的中国Ⅰ》给纪录片品牌发展带来的启示。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环境污染也逐渐成为了不得不面对的严重问题。如何通过对环境污染企业进行惩戒,遏制环境污染蔓延势头治理已经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已经成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伦理学是对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总结。他认为伦理学的主要工作不是建立人的行为规范,而是探索人的德性及其培育问题,从而为一种好的
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时,以往均忽略由连续质量引起的惯性力影响(即局部动力效应影响)。然而,理论和实践证明:当组成结构的材料密度较大、外界阻尼较强或结构体系存在固液耦合振动等
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全面推进的阶段,在这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正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