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学生体质的急骤下降,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更令人堪忧。诸如“肥胖症”、“近视眼”、“网络综合症”等等,引起了家长、教育部门和社会极大地关注与担忧。鉴于如此,从1985年,我国首次实施全国大范围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到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短短二十多年,我国就发布和制定了20多部保证和提高学生体质的法律法规及文件。学生体质健康和学生体育锻炼受到空前的关注,特别对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及中小学生学校体育教育尤为重视。如在1985年,对全国范围的学生进行了体质监测;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14个省(直辖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网络;199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全国健身计划纲要》;2000年颁布了《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同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2006年,在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要求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尤其是身体和运动素质急剧下降的中小学生,各个学校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2007年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身体健康发育、知识丰富吸收的关键阶段,是祖国未来发展和繁荣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及未来事业的中流砥柱。中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关键一站,是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输送健康合格的大学生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对培养终身体育的认知、参与及体验有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保障,为中学生的快乐学习和生活保驾护航。此外,中学期间学校体育也是人生当中接受时间较长与较为系统的身体教育阶段,为后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前提和基础。并且,中小学生正处于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进而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归纳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大连市10所高中的1000名高中学生和100名体育工作者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他们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问,掌握大连市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然后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与对策。结论:1.高中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明确,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目的也不强,而且,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及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都不够。2.高中生可利用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不足。绝大多数以学校田径场为主。3.学业紧张、考试、升学压力大,加之,学校、家长对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4.高中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在形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多数学生是以自发性组织和分散性组织为主,对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相当不利,很容易形成体育锻炼的“疲惫症”。5.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消费比重占学生日常消费额偏低,而且,学生获取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技能的渠道狭小。对策:1.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培养,提高其参与积极性。2.加大场地建设与器材购置的资金投入。3.增强家长、学校、社会对体育锻炼的支持度,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锻炼体系。4.加强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5.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消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