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同盖房子要打好地基一样,基础教育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取缔了原有的城乡二元制体制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步受到重视,城乡一体化进程获得了重大进展,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然而积重难返,历史的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又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受到“城市中心”、“教育移民”等问题的制约,教育“城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这对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研究城乡基础教育质量是否存在差距,同时考察这种城乡差距是否会造成学生学业表现的差异及差异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两水平模型进行研究,水平一为学生,水平二为学校。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库(CEPS)数据,从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两方面来衡量教育质量。基于现有的研究和数据可得性,选取了6个学生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家庭文化资本、家庭阶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期望、自我教育期望;5个学校特征变量,包括教师学历指数、教师职称指数、生均财政拨款、学校所属行政级别、学校所在地。从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出发,全面的考察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促进相关部门了解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现状和差异产生的原因,为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实现过程中困境的克服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城镇学校学生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都明显高于农村学校学生。(2)学校所在地区、父母教育期望和自我教育期望对于教育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认知能力与性别、家庭文化资本、家庭阶层、父母教育期望、自我教育期望、教师的学历、教师的职称、学校所在地显著相关;非认知能力与性别、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期望、自我教育期望、教师学历、教师职称、生均财政拨款、学校所在地显著相关。(3)不同背景的家庭对于子女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差异。家庭背景相对优势的家庭多住在城镇,也会把子女送入城镇的学校,而学区等相关条件限制了家庭背景劣势子女获得优质教育机会,这间接影响子女的能力。学校的所在地区作为显著的调节变量,反映了学校所在地区扩大了由家庭背景带来的能力差异。(4)对于跨层交互作用,城镇的学校能有效增强教师职称对于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城镇的学校对于增强自我教育期望影响个人的非认知能力有积极效应。学校所在地区对学校所属行政级别与学生非认知能力有正向调节作用。城镇学校对于加强生均财政拨款影响学生认知能力具有积极效应。城镇的学校对于削弱性别影响学生认知能力具有积极效应,从而起到了降低教育结果不公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