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浓度梯度倍增的氯法齐明(clofazimine,Cfz)体外诱导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药株,并进行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选取Mtb标准株H37RV,从亚最低抑菌浓度(sub-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ub-MIC)(1/8 MIC、1/4MIC、1/2 MIC…)开始,在Cfz浓度倍增的7H11固体培养基上进行传代培养,逐步诱导菌株对Cfz的耐药性,并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来进行验证;同时利用MABA(Microplate Alamar Blue Assay)法测定诱导耐药菌株对10个抗结核药物(INH、RFP、EMB、Mfx、LZD、Cs、Cm、Bdq、TBI-166、Cfz)的MIC情况。结果Mtb标准株经诱导后对Cfz的MIC值是诱导前的32~64倍(诱导前Cfz的MIC值是0.12μg/ml),对10个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测定显示对贝达喹啉(Bendaquiline,Bdq,TMC207)及TBI-166产生交叉耐药;耐药株在7H9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无药连续培养10代后,测定其MIC值无明显变化;对该诱导耐药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共检测到19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a,SNP)突变和19个插入缺失(In Del)突变。结论从亚MIC药物浓度开始,逐渐递增的长期药物刺激能够诱导结核分枝杆菌对氯法齐明的获得性耐药,获得的耐药株耐药性稳定,初步耐药机制分析与外排泵调节及呼吸、代谢过程调节有关。目的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H37Rv经吩嗪类新化合物TBI-166处理前后,其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探讨该化合物可能存在的抗结核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标准菌株H37Rv,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分别接种于含TBI-166 4倍最低抑菌浓度诱导培养和含TBI-166 10倍最低抑菌浓度(10MIC)两组7H9液体培养基,前者培养4h和24h,后者培养4h,提取其总RNA,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将不同药物MIC倍数和不同时间处理的菌株进行比对,寻找差异表达的m RNA,分析TBI-166的可能作用位点。结果药物处理4h组与热敏感性、蛋白折叠、蛋白质二硫键氧化酶等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增加,Rv3066、Rv2622、Rv2621c、Rv3418c等表达量上调均在6倍以上;其中10MIC-4h组表达增加的主要功能基因与4MIC-4h组类似,但上调倍数略小。药物处理24h组主要为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结合、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增加,Rv3066上调达26倍。结论Rv3066、Rv2622、Rv2621c、Rv3418c等这些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与TBI-166的抗结核作用相关,TBI-166可能为这些基因的诱导物而导致其激活并高表达。尚需要对其中某些相关基因进一步进行多方面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