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流通业已经与制造业并列成为一国最为重要的产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制造业凭借着低成本的“后发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制造中心”。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现代流通产业发展却稍显疲惫,并形成了目前的“生产制造业领先,商贸流通业滞后”的错位格局。当前,中国流通产业的效率低下问题广为诟病,而近年来中央政府密集出台多项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也足以凸显出该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大量研究均己表明,流通产业的低效率运行将推高通胀、阻碍产业升级、破坏宏观经济稳定以及削弱国家竞争优势。 事实上,中国流通产业的低效率运行,本质上源自于主流流通组织的低效率。针对于目前的这一低效率困境,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四个主要问题:(1)流通组织的本质是什么?应该采用怎样的理论视角来考察流通组织效率问题?(2)中国主流流通组织陷入低效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流通”组织(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在提升中国流通组织的低效率困境中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4)应该设计和构建怎样的治理体系用以突破中国主流流通组织运行的低效率困境这一“诺斯陷阱”?本文的章节写作安排紧密围绕着上述四大核心命题逐一展开。 第二章对中国流通效率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的理论文献进行评述。针对我国流通效率低下这一既定共识,本章通过对6种理论视角的详细分析比较之后认为,第二代交易费用理论——中间层组织理论或是研究中国流通组织效率问题的最佳工具。在这一理论视角下,流通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效率改进、自主定价等特征的中间交易组织。 基于中间层组织理论,并结合我国主流流通产业运行的现实特征,第三章尝试构建了中国主流流通组织运行的基本模型,并发现:我国流通市场长期存在的区域分割现象及其背后的区域行政壁垒特征,是导致我国流通组织陷入低效率困境的重要原因。由此,流通组织因难以实现跨区域整合而被锁定在“低、小、散”的初级产业状态,加之干支线批发物流等流通组织的行政性垄断定价以及流通过程中大量无谓的行政性税费、罚款,共同推升了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进一步的考察还发现,中国流通组织低效率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流通体制改革的不彻底、地方政府官员的“锦标赛”晋升机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割裂”属性。 农产品市场是中国流通效率较为低下、区域行政壁垒与市场分割较为严重的流通市场之一。第四章选取了农产品市场作为计量分析的样本案例,并发现:(1)1996年以来,农产品流通市场分割程度并未呈现出下降趋势;(2)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行政壁垒是加剧农产品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而以高速公路收费、罚款为代表的体制性成本进一步加剧了区域行政壁垒。由此进一步论证了,区域行政壁垒是固化区域市场分割、降低流通组织效率的重要诱因。 第五章进一步放松了第三章中的理论假设,并重点讨论了新流通组织(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在中间层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本质、新流通组织“与生俱来”的跨区域协调的空间属性,以及新流通组织提升中国流通组织效率的内在机理等问题。本章认为,新流通组织模式的推进和发展能够分别从交易和配送两大环节助推中国流通组织效率的提升,并帮助突破目前的低效率困境。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第六章从治理机制的构建层面,提出了五条系统性的政策建议:第一、高度重视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流通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二、构建跨区域治理协调机制,着力打破区域市场分割、消除区域行政壁垒,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第三、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减少行政性税费、收缩行政审批权,并加快推进商贸业的营改增试点。第四、充分发挥新流通组织在重构传统流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我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第五、加强商贸流通业的人才培训和培养工作,鼓励和引导高校加强流通领域的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