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采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induced gastritis,HPIG)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HPIG患者中医证型与DOB值、胃黏膜组织学表现及癌变风险的关系,为结合现代医学的量化手段和客观指标与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依据,探索中医证型的客观表现。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病房住院,诊断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患者病历398份,借助HIS-21系统查询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结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确立患者西医诊断;结合《成人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中西医协作诊疗专家共识(2020,北京)》,确立患者中医证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症状、胃镜下表现及胃黏膜组织学表现、DOB值及中医四诊资料。数据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方法,描述HPIG的证型分布,比较不同证型患者之间的DOB值、胃黏膜组织学特征、癌变风险的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1)本研究共纳入HPIG患者398例。(2)性别:男性204例(51.26%),女性194例(48.73%)。(3)年龄:分布在20-75岁,平均年龄55.48±12.10岁,年龄分段高峰区间为50~59岁(31.66%),中年(39.95%)、老年(39.70%)人群所占比例较高。(4)烟酒史:124人(31.16%)具有吸烟史,94人(23.62%)具有饮酒史。(5)既往史: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包括结肠息肉(36.68%),反流性食管炎(26.88%);常见的其他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37.69%)、2型糖尿病(18.34%),高脂血症(16.33%),冠心病(12.82%)。(6)家族消化道恶性肿瘤病史:最常见的为结直肠癌(5.38%)。(7)常见症状:包括胃胀(73.87%)、胃痛(57.79%)、食欲不振(46.98%)、反酸(45.23%)、口渴(43.72%)等。(8)内镜下表现:常见充血(88.69%)、水肿(79.65%)、黏膜红斑(63.82%)、糜烂(41.71%)、黏膜白相(36.68%)等。(9)胃黏膜组织学表现:以慢性炎性病变(99.25%)最常见,分布部位以胃窦最常见,严重程度上从轻度到重度的人数呈现出递减的趋势。(10)新型胃癌筛查系统评分:分布在1-23分,均值10.99±4.36,从胃癌低危人群到高危人群的人数呈现递减趋势。2.DOB值分布情况:(1)DOB值分布在4.0-92.0,均值23.78±18.24。从高值组(26.13%)至中值组(31.16%)、低值组(42.71%),人数呈现递增趋势。(2)性别:女性DOB值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4.15(5.05-40.75),男性DOB值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6(9-30.75),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男性相比,女性DOB值及其分级更高(P<0.05)。(3)DOB值及其分级与年龄、症状、内镜下表现、新型胃癌筛查系统评分、癌变风险等级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4)胃黏膜组织学特征:不同DOB值分级的胃黏膜组织学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严重程度上表现出差异,中、高值组的慢性炎性病变程度及活动性程度高于低值组(P<0.05)。3.HPIG患者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1)证型分布:肝胃不和证105人(26.38%)>脾胃湿热证94人(23.62%)>脾胃气虚证70人(17.59%)>胃络瘀阻证46人(11.56%),寒热错杂证45人(11.31%)>脾胃虚寒证38人(9.55%)。(2)与证型分布有关的因素:各证型的年龄分段分布存在差异(P<0.05),肝胃不和证患者在≥70岁年龄段内的分布显著少于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P<0.05)。证型与性别、烟酒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3)证型与症状:不同证型的症状分布存在差异(P<0.05),主要体现在身体困重、胁肋胀闷、少气懒言、咽干5项症状上。(4)证型与内镜下表现:不同证型的内镜下表现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5)证型与DOB值及分级:各证型的DOB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各证型DOB值分级分布存在差异,与脾胃气虚证、肝胃不和证相比,脾胃湿热证的患者具有更高的DOB值分级(P<0.05)。(6)证型的胃黏膜组织学特征:各证型的胃黏膜组织学特征存在差异,与其他证型相比,胃络瘀阻证更容易出现萎缩(P<0.05);严重程度方面,与脾胃气虚证相比,胃络瘀阻证的患者慢性炎性病变程度较高(P<0.05);与脾胃气虚证相比,脾胃湿热证的患者活动性程度较高(P<0.05);与脾胃湿热证相比,胃络瘀阻证的患者更少出现轻度萎缩(P<0.05);与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相比,胃络瘀阻证的患者肠化程度较高(P<0.05)。各证型胃黏膜的上皮内瘤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7)证型与癌变风险:各证型的新型胃癌筛查系统评分及等级存在差异,与其他证型相比,胃络瘀阻证具有更高的评分及癌变风险等级(P<0.05)。4.癌变风险等级与胃黏膜组织学表现:不同癌变风险等级的胃黏膜组织学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严重程度方面,与低危组相比,癌变风险中危组具有更高的慢性炎性病变程度(P<0.05),其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HPIG的主要证候类型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证型的分布受到年龄的影响。2.HPIG的证型与DOB值分级存在关联,与脾胃气虚证、肝胃不和证相比,脾胃湿热证的患者具有更高的DOB值分级。3.HPIG的证型与胃黏膜组织学表现存在关联,与脾胃气虚证相比,脾胃湿热证的患者活动性程度更高;与其他证型相比,胃络瘀阻证的患者更易出现萎缩,且萎缩程度和肠化程度更高。4.HPIG的证型与癌变风险存在关联,胃络瘀阻证的患者癌变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