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山西冬季降水量(主要是降雪)极少,全省各地市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的百分之二到三,冬季干冷,土壤墒情差,造成第二年春播困难或抑制越冬作物的正常发育。充分了解山西冬季降雪云的微结构和形成机理,可为设计人工增雪催化作业方案提供依据。为深入研究山西冬季降雪云微物理结构,本文借助飞机、雷达、卫星等观测资料,结合中尺度WRF模式,对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降雪云的结构特征和主要微物理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对2011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冬季降水量(主要是降雪)极少,全省各地市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的百分之二到三,冬季干冷,土壤墒情差,造成第二年春播困难或抑制越冬作物的正常发育。充分了解山西冬季降雪云的微结构和形成机理,可为设计人工增雪催化作业方案提供依据。为深入研究山西冬季降雪云微物理结构,本文借助飞机、雷达、卫星等观测资料,结合中尺度WRF模式,对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降雪云的结构特征和主要微物理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对2011年11月29日(111129个例)受高原槽和回流倒槽影响典型暴雪云系进行观测表明,降雪发展强盛阶段在10~20 d BZ大片层状云回波中镶嵌了超过30 d BZ的块状强回波。3.2 km以下存在逆温层,抑制云内淞附增长和凝华增长,且逆温强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大。-9.3℃附近出现冰雪晶数浓度和冰水含量最大值,位于层积混合降雪云的上部,以冰雪晶聚并碰撞和折裂繁生为主。-14.4~-19.7℃冰晶图像以针状、柱状和不规则状为主,以冰晶的凝华增长为主。利用指数形式能较好地拟合冰雪晶谱分布。为深入研究降雪云在不同发展阶段云体结构的演变特征,对2019年11月29日(191129个例)受西风槽和回流倒槽影响下大雪云系不同发展阶段进行飞机探测。通过观测可知,第一次探测云顶温度-10℃,以通过凝华增长生成的小于200μm板状、针状冰雪晶为主,2.0 km以下由于相对湿度减小大部分雪粒子未到达地面。随着降雪云的发展,第二次探测云顶温度-12.5℃,云内冰雪晶以板状、针状、辐枝状及聚合体为主,通过凝华和攀附增长在-11℃和-2℃附近出现了冰雪晶数浓度的峰值,近地面形成雪花最大直径为2800μm。将FY-4A卫星反演的云内粒子相态与飞机观测结果进行对比检验,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进一步揭示降雪云冰晶形状与云中环境温度的分布规律,并解释其形成机理,选择了受高原槽和回流倒槽影响典型暴雪云系(111129个例)和受短波槽和回流系统影响小雪云系(120303个例)进行对比分析。冰雪晶形状的种类与冰云的高度分布有关,111129个例云顶温度低于-19.5℃,除观测到针状、辐枝状、板状和不规则状冰雪晶外,在云的中低层观测到柱帽状冰雪晶,在云的上层观测到柱状冰雪晶。120303个例云顶温度-12.6℃,观测的冰雪晶形态主要包括针状、辐枝状、板状和不规则状。两次降雪过程云上部以凝华增长为主、云中部以聚合和淞附增长为主,111129个例含有较多液态水,淞附程度高于120303个例。指数函数均能准确拟合两次降雪过程冰雪晶谱,111129个例冰雪晶谱拟合参数N0值较120303个例偏大,λ的变化范围多1个量级。在观测的基础上,利用WRF模式着重研究111129暴雪个例并与观测进行对比。WRF3.9.1模式能较好地模拟暴雪天气过程的降水范围、降水演变、总降水与降雪分布、降雪云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强回波中心等,模拟的总降水量和降雪量的大小、落区与观测实况比稍有偏弱。在水凝物粒子的垂直分布方面,模式能较准确模拟云中云水的垂直分布,但冰晶和雪晶的垂直分布与观测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WRF3.9.1模式没有考虑冰相粒子的形状,忽视了雪粒子的聚合增长过程导致的。WRF4.3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冰晶形态随高度的分布,通过有无繁生过程的敏感性试验表明,双倍繁生使地面降水量增加且更接近观测值。
其他文献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的贝壳是在生物体的复杂调控下形成的一种生物矿物。与天然形成的无机矿物相比,它具有优异的材料性能和力学特性。生物矿化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其中,而它们本身也受到各种类型的调控。目前的研究表明,各种贝壳基质蛋白(SMP)在贝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相关研究也集中在发现调控碳酸钙晶体形成和生长的新的贝壳基
糖尿病是一种普遍的慢性疾病,不仅会导致血糖的不稳定,而且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中和门诊进行血糖管理,但有时候也需要住院来进行血糖调控。糖尿病住院患者可能会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如高低血糖风险和再入院风险,但现有的医疗手段很难提前预知这些风险。因此,本文对糖尿病住院患者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现代和未来的战争模式。为保障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通信系统须具备抗干扰能力,其中跳频技术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抗干扰技术,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本文设计了基于USRP RIO平台的抗干扰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框架,并进一步研究实现了基于强化学习决策的抗干扰通信系统和基于深度学习预测的抗干扰通信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智能抗干扰技术,有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日常便捷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离不开个人身份识别系统。目前,使用证件、密码等传统的判别身份的方法由于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逐渐被淘汰,基于人体生理特征的生物信号身份识别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由于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且生理信号独有的唯一性、稳定性、难伪造性等特征,利用其进行人体的身份识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光电容积脉搏波(PPG)信号与心电(ECG)信号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加剧,针对膳食与健康的核心问题,开展食物的营养功能评价和相关营养干预研究已成为食品营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芝麻酚(Sesamol)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芝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医药日化研发过程中。近年来研究发现,芝麻酚可以透过机体血脑屏障,并在脑内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目前关于芝麻酚能否改善衰老及其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诱导认知
染色体易位产生的PML/RARα融合蛋白是驱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PML蛋白是重要的抑癌蛋白,通过形成PML核体这一关键结构发挥抑癌作用。大量研究显示,PML/RARα融合蛋白可通过破坏PML核体的结构进而干扰PML的抑癌活性,最终导致APL的发生。尽管PML核体被PML/RARα破坏这一现象早已被发现,但具体
不确定参数广泛地存在于工程系统中,研究不确定参数的影响对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具有重要意义。响应面方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不确定分析方法,然而,在处理周期性时域响应时,其拟合精度会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液体火箭设计中,工程人员迫切地需要掌握不确定参数影响火箭响应的规律。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三项研究:提出了响应面方法和信号分解方法相结合的不确定分析方法。在分析不确定参数对时域响应的影响时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虽然异构网络的提出和使用满足了不同的业务需求,但是也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同时,伴随着5G网络的大规模商用,由于增强型新技术的不断引入,移动通信网络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异构。网络运营和维护的复杂性迫使移动运营商需要寻找新的策略来保持竞争力。然而,现有的网络故障诊断方式大多依赖于人工测试和时间堆积,存在优化周期长、资源耗费大等问题。因此,本文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角度出发,
淡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海水淡化技术来缓解淡水短缺。传统的海水淡化技术往往需要较高的能耗,因此,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技术逐渐引起关注,提高其太阳能利用率的核心在于光热转换材料。贵金属材料虽然具有较好的光热转换性能,然而其价格却十分昂贵,因此,本论文考虑采用平价金属替代贵金属材料制备成光热转换膜,并对其进行改性优化。同时,光热转换膜的性能不仅与其本身的性质有关,也与其表面结构有
背景和目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由致病微生物感染心脏瓣膜、心内膜结构或其他心脏留置装置,从而导致局部组织炎症及全身菌血症的感染性疾病。尽管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IE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以调整治疗方案,可提高生存率、改善长期预后。本研究旨在探究入院时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计数比值(Neutrophil-to-plate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