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十二五”规划以来,信用债券市场愈发繁荣,打破了传统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债券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资本竞争力,是我国完善投融资体系以及健全金融市场的客观需要。债券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到2019年末违约金额和违约数量又创历史新高,虽然债券的暴雷使得僵尸企业逐渐浮出水面,但同时也降低了投资者对于信用债券市场的信心,使得一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承压和再融资困难的情形,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有序平稳发展。所以,思考信用债违约背后的原因是接下来防范违约再次发生的首要前提。本文从债券投资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信用债券违约风险展开探索和研究。定性发现问题。首先,通过研究违约债券的历史发现我国信用债券发展状况相较于国外的发展程度来说还属于初始发展时期;再对近年来违约债券的特征分析发现我国债券的种类繁多、发行渠道复杂、一家发债主体在不同的场所发行着不同形式的信用债券,一旦其中一只债券违约则其他形式的信用债同样面临着违约的可能;违约债券的历史和现状中发现近年来违约态势逐渐加剧;又从特征研究中发现,违约债券特征只是违约债券的的结果显现,并不能作为违约的因素纳入研究中;所以从上述规律分析中确立了以违约债券的发行主体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其次,梳理了国内外信用风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方法,国外信用债发展比我国快一个多世纪,其运作机制、产品的丰富发展程度以及风险控制研究等方面均较为成熟,在过往的一个多世纪里面,国外学者基于真实的历史样本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积累了较多的实证研究成果,本文计划在基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丰富的研究经验就我国目前的信用债券违约风险因素研究问题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定量分析问题。针对2019年首次违约的发债主体进行研究,把中央国企、地方国企、公众企业和违约数量最多的民营企业纳入研究范畴;为了数据具有可比性,在2019年36家违约主体的样本基础上,搜集了证监会同行业(wind证监会分类二级)、同规模(规模最接近)的36家未违约主体作为对照组(总计72家企业),对其201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通过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资本结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六大方面的26个关键指标、1872个数据首先进行曼-惠特尼秩和显著性检验,笔者认为作为能够区别违约与否的指标互相之间应该存在差异性;为了最终能够得到更好的模型效果、外加排除共线性进一步开展了Pearson相关性检验,取相关系数小于0.4的指标进行最终的Logistic检验,通过以上两个检验的有7个指标分别是:总资产报酬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总收入增长率和总负债增长率;将上述7个指标作为自变量放入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中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研究发现总资产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流动比率与信用债券违约的发生呈负相关,模型整体预测的准确率为81.9%,模型判别效果较好,研究最终通过了稳定性检验,说明指标对实证结果能够保持一致、稳定、有力的解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019年信用债违约风险因素后发现,近几年在债券规模不断扩大和金融去杠杆的环境中,巨大的偿债压力下信用债券违约与否最重要的是盈利能力以及变现能这两大方面的指标体现。衡量一个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总资产的报酬率水平,报酬率越高说明企业运用资产获取利润收入越多,其盈利能力也就越强。流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则是衡量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因素,流动比率在相同行业和资产规模的比较下,流动比率越高则资产的流动性越大,变现能力越强;应收账款周转率,其衡量的是在会计期间内企业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的平均次数,衡量的也是变现能力速度的频率,应收账款率越高意味着偿还债务能力也越强。文章最后对防范信用债券违约的再次发生提出建议,前端债券发行是违约风险产生的源头,作为主承的金融机构应重视自身的专业和合规性,以长远的眼光帮助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进行债券的发行。其次是中端投资的投资人应摒弃对市场刚性兑付神话的信仰,专业且理性的分析每只认购债券的资质,建立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做好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工作。监管当局也应做好对评级机构的监督工作,促进信用衍生品的发展,进而实现金融市场的有序和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