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近些年来欧美学界盛行的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为基本工具,对学校空间进行实地考察、文献整理和空间分析,三元辩证地认识学校空间性。主要进行三项基本工作:(一)充分发挥并运用地理学的想象,以保持一种积极生动的空间敏感性;(二)有意识地克服并超越现存的学校空间性阐释中或近视或远视的双重幻象;(三)寻求在包容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基础上重构完整真实的表象性学校空间。
文章主体部分遵循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静到动、由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到人与人之间的空间的论述顺序,紧密结合在L2中学进行的田野观察与访谈结果,着重分析固定空间中学校建筑的功能扩张、半固定空间的结构配置、不定空间的制度整合等空间实践,并努力展现空间中不同媒质之间的作用所产生的整合和规范的约束力,以及同时蕴蓄的生产与变化的可能。学校建筑是学校空间中最大的最稳定的物质性存在,建筑的选址、丈量、设计、施工意味着学校空间的最初生产。半固定空间是学校中人与物相互作用最丰富的场所,对各种可移换空间的调配和命名,对各种学校用品器物的添置、更新和移换,意味着学校空间的再生产。不定空间主要研究人际空间,即身体与身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它是学校空间最富生产力的区位,是学校变革最根本力量的集聚地,蕴含着学校空间的无穷次生产。
文章认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学校空间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而这种生产资料和手段本身又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重新组织,以适应教育目的和教育理念方法的更新。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不断地对学校空间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学校教育的所有状况表现并反映于全部的学校空间之中,所以学校空间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产物和结果。所谓手段和途径,本身并不具备积极或消极的意义,它既可以对学校主体呈现一种挤压、监视、规训的作用,也可以为学校中的主体提供展示、发展自己的舞台和条件。而作为产物和结果,学校空间性总是寓含着一种新的重构和生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