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联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本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dxm7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技术创新(TI),然而单纯创新并不能带来创新收益的独占和商业上的成功。因为没有知识产权(IP)的保护,竞争对手会很容易模仿创新成果,给创新者带来重大损失。IP不仅是保护创新的有效机制,而且是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质言之,技术创新创造并实现了价值,知识产权则保护和巩固了创新价值,TI和IP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动关系。我国医药产业虽然发展很快,然而整体素质却非常赢弱,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低下、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其中IP管理也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TI和IP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和联动。   本文以系统论和创新理论为基础,借助创新系统要素联动方法(LAFIS),构建了企业创新系统中TI(R&D、市场)与IP(专利、商标和品牌)联动的理论框架,主要是R&D-IP-市场—品牌-R&D之间的联动。这四个关键要素在创新系统中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即充分联动),决定了企业创新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决定了创新的绩效。它们之间联动的方式是学习,联动的内容是信息,联动的保障是激励。   新药创新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长周期的特点决定了其对IP的高度依赖,创新成果的显性化、普药对专利药的竞争以及专利期缩短的事实又强化了IP的重要性。本文根据TI和IP联动范式,详细分析了这些关键要素之间的联动关系。在这一联动中,技术能力是联动的基础,它不但创造IP,而且是IP管理的基础,市场营销则是实现IP价值的重要环节;IP是保护技术和市场的重要手段,品牌是TI和IP管理的根本目标。在创新过程中,两个主体要素的联动表现出多维度、多环节、多重性和相互交融的特点。   由于TI和IP的联动难以定量刻画,本文选择天士力、修正药业和华北制药三个典型案例验证了两者的联动。三个企业的联动表现出我国医药企业TI和IP的不同联动创新方式。通过上市医药企业的数据,本文从侧面验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联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IP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它与技术创新的联动对企业绩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说我国医药企业TI和IP的联动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TI和IP的联动对医药企业的启示就是企业可以从TI(R&D、生产、市场营销)与IP(专利、技术秘密、商标、品牌)联动框架中的任何一个关键要素出发,逐渐培育缺失的要素,并以要素之间的联动促进企业持续创新。为了利用这种联动,企业应该具备联动的思维和理念,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从战略、组织、制度和文化层面改进TI和IP的管理实践,以此保障并实现R&D、IP、市场和品牌的联动。最后,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次提出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一、城市公共设施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的实质rn城市公共设施是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
仿生建筑以生物界某些生物体功能组织和形象构成规律为研究对象,探寻自然界中科学合理的建造规律,并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运用来丰富和完善建筑的处理手法,促进建筑形体结构以
艺术家以一种独具特色的眼光来关照世界,以一种另类的、创意性的方式创造事物,以期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艺术本质是功利性的,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以一种宽泛的功能性来适
墓园是特殊的园林,具有纪念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rn早在两河流域文明时期,叙利亚和亚述人就崇拜金字塔型的雪松.后来罗马人很自然的也在墓地种植雪松,同样偏爱雪松的还有伊
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在基础设施领域践行PPP模式,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我国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引入PPP,到了2003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市场的品牌化现象带来了服装品牌消费心理的崛起,使品牌形象成为服装企业竞争的关键.随着服装品牌竞争的口趋激烈,品牌经营者如果忽视消费环节对整个品牌发展的重要意义,忽视
最近,一位朋友拿着一份报纸高兴地对我说;“嗬!你的稿子又见报了,路子真广!”勿用讳言,这里所说的“路子”,无非是说我的稿子之所以能用出来,是靠熟人的结果。其实我写稿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一个服装品牌要想取得成功,除了技术质量、材料、卖场等方面的因素外,还离不开设计,离不开那些能打动消费者的装饰细节.服装款式的风格极大程度地
巴洛克一词原意是“不规则的珍珠”,古典主义理论家称呼为矫揉造作、虚伪或风格卑下、文理不通.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使用制度的深入变革,我国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开始从“三无(无偿、无期限、无流动)”向“三有(有偿、有期限、有流动)”转变,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开始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