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常态”时期的到来,人口增长率下降与人口结构老龄化等问题的突出,收缩城市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目前国际上关于收缩城市现象的识别并没有统一标准,且现有研究大多忽略了城市发展和收缩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特征。
基于此原因,为深层次探究中国收缩城市的现状及其成因的时空异质性,本文以四川省县域为研究对象,从单一人口维度、人口与社会经济综合维度两个层面,进行收缩城市识别及比较分析,并在实证研究中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和收缩存在的时空异质性特征,采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从人口变化和经济变化两个视角,探究四川省县域收缩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特征,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应对收缩城市的具体对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
(1)相对于单一“人口”指标而言,采用综合人口、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指数对收缩城市进行识别,更加贴近收缩城市的多维特征,对于城市收缩的认识更为本质。
针对四川省县域而言,基于“综合指数”对2016年四川省县域收缩城市进行识别,共识别出78个收缩城市,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同时依据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将收缩城市分为特大城市政策导向型城市、欠发达中小型城市和工业、资源转向型城市,典型代表城市分别有简阳市、西昌市和绵竹市等。针对成都市人口收缩格局,在2000—2010年期间,成都市街道乡镇尺度人口密度下降的地区一共149个,如成华区的猛追湾街、府青路街道,崇州市的街子镇和三江镇等。
(2)研究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长不一定能带来经济增长,人口收缩也并不绝对意味着经济收缩。城市收缩是个中性词,只是城市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对城市收缩的研究仅是判断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方面,在应对城市收缩的态度上,既不能客观忽视,也无需主观对抗,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和认识城市及其发展的研究框架。
(3)四川省县域城市收缩动因的实证研究发现,同时综合考虑时空异质性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具备更加优良的统计性质、拟合效果和解释能力。模型结果显示,社会因素、经济基础和城市发展对城市人口变化和经济变化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特征。
针对人口变化的影响,经济因素中的地方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收入对人口变化的影响,分别以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为主要表现,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对于人口变化的影响则随着时间推进,呈现出“U”型变动趋势;就业人口呈现出明显的正向作用且呈日益增加态势,表明就业人口的增加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动力;社会因素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城镇化率对人口的影响则呈现出显著差异,呈现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入的倾向。
针对经济变化的影响,经济因素中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均呈现显著的正向效应,即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社会因素方面与经济变化呈现明显正向作用,但不同县域之间的影响效应呈现出显著差异。城市行政级别和城市城镇化主要为正向促进作用,表明城市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关键。
基于此原因,为深层次探究中国收缩城市的现状及其成因的时空异质性,本文以四川省县域为研究对象,从单一人口维度、人口与社会经济综合维度两个层面,进行收缩城市识别及比较分析,并在实证研究中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和收缩存在的时空异质性特征,采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从人口变化和经济变化两个视角,探究四川省县域收缩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特征,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应对收缩城市的具体对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
(1)相对于单一“人口”指标而言,采用综合人口、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指数对收缩城市进行识别,更加贴近收缩城市的多维特征,对于城市收缩的认识更为本质。
针对四川省县域而言,基于“综合指数”对2016年四川省县域收缩城市进行识别,共识别出78个收缩城市,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同时依据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将收缩城市分为特大城市政策导向型城市、欠发达中小型城市和工业、资源转向型城市,典型代表城市分别有简阳市、西昌市和绵竹市等。针对成都市人口收缩格局,在2000—2010年期间,成都市街道乡镇尺度人口密度下降的地区一共149个,如成华区的猛追湾街、府青路街道,崇州市的街子镇和三江镇等。
(2)研究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长不一定能带来经济增长,人口收缩也并不绝对意味着经济收缩。城市收缩是个中性词,只是城市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对城市收缩的研究仅是判断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方面,在应对城市收缩的态度上,既不能客观忽视,也无需主观对抗,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和认识城市及其发展的研究框架。
(3)四川省县域城市收缩动因的实证研究发现,同时综合考虑时空异质性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具备更加优良的统计性质、拟合效果和解释能力。模型结果显示,社会因素、经济基础和城市发展对城市人口变化和经济变化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特征。
针对人口变化的影响,经济因素中的地方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收入对人口变化的影响,分别以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为主要表现,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对于人口变化的影响则随着时间推进,呈现出“U”型变动趋势;就业人口呈现出明显的正向作用且呈日益增加态势,表明就业人口的增加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动力;社会因素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城镇化率对人口的影响则呈现出显著差异,呈现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入的倾向。
针对经济变化的影响,经济因素中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均呈现显著的正向效应,即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社会因素方面与经济变化呈现明显正向作用,但不同县域之间的影响效应呈现出显著差异。城市行政级别和城市城镇化主要为正向促进作用,表明城市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