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冠心病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心脏病,但目前普遍民众对心肌梗死的了解不多,在患者发病前期对初发症状不重视,以致错失了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机会。无论是溶栓还是急诊PTCA(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均可以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生存率,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患者院前延迟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国际上从患者发病到医院就诊中位数时间84-384min,平均时间6-29h,远低于相关指南中提到的最佳治疗时间。国际上由于医疗体系完善,院前延迟因素早已提出就医过程的理论基础,而我国这方面研究尚局限于社会因素和临床因素的分析。研究目的:探讨急诊PCI患者从发病到球囊扩张时间的相关时间分布,从心理学、社会学及临床客观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患者就医时间,为今后如何缩短相关时间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STEMI同时行急诊PCI患者323例,入组294例。根据患者发病-球囊扩张的顺序记录时间。按照发病-球囊扩张的时间分组,分为①患者就医决策延迟>1h组和≤1h组;②患者转运延迟分为>1h组和≤1h组;③转运方式分为急救医疗(EMS)组和非EMS(non-EMS)组;④院前延迟分为>2h组和≤2h组;⑤就诊-首次球囊开通分为>2h组和≤2h组。将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因素等信息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处理,分析影响患者院前及院内时间延迟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入选患者323例,失访29例,最终入组294例患者。发病-球囊扩张相关时间依次为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时间100.43±83.83min,转运过程延迟时间84.96±72.30min。其中直接转运到我院转运延迟时间48.52±27.51min,外院转运到我院转运延迟时间155.66±79.66min。院前延迟时间185.40±106.42min,直接到我院院前延迟时间158.73±92.59min,外院转运到我院院前延迟时间237.15±112.71min。就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为152.27±70.96min。EMS使用率为28.6%。对于是否就医,患者在1小时内决定就医为37.1%。患者就医决策延迟受年龄、职业、CAD(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病史、CAD住院史、,1小时内咨询病情、突然起病、症状加重、疼痛程度、焦虑、怕影响他人、等症状消失、认为症状严重、症状归因心脏病等因素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小时内咨询病情、认为症状严重是减少患者就医决策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而怕影响他人是延长患者就医决策时间独立预测因素。分析转运过程发现,294例患者中,194例患者发病后直接到我院就诊,100例患者先到外院就诊随后转诊我院。低教育程度、医疗保险、职业、居住地、转院、EMS的使用、CAD病史、症状归因心脏病等因素影响转运过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直接转运到我院患者使用EMS是减少患者转运过程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居住地是增加患者转运过程的独立预测因素。患者从发病到急诊室就诊时间1小时内的占7.14%,2小时内的患者占29.93%。年龄、低教育程度、医疗保险、职业、居住地、转院、使用EMS、1小时内咨询病情、突然发病、症状加重、疼痛程度、焦虑、怕影响他人、认为症状严重是影响就医时间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直接转运到我院、使用EMS、认为症状严重是减少院前延迟的独立预测因素,居住地、等症状消失是增加院前延迟的独立预测因素。从转运方式分析,影响EMS的使用的主要因素包括低教育程度、医疗保险、居住地、转院、1小时内咨询病情、突然起病、症状加重、疼痛程度、焦虑、怕影响他人、等症状消失、认为症状严重。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直接到我院就医、1小时内咨询病情、焦虑是增加EMS使用的独立预测因素。影响就诊-首次球囊开通的因素包括居住地、手术签字时间、就诊-病房时间、1小时内咨询病情、头晕。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签字时间及就诊-病房时间是延长就诊-球囊开通时间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就医决策方面患者虽然仍有延迟现象,但延迟中位数仅为80min,较前有所减少。基层医院对转运过程影响较大,常常由于基层医院延迟造成转运延迟,在心肌梗死方面如能增加相应知识的水平可减少转运延迟和院前延迟。EMS使用情况非常低,只有患者感觉焦虑时才想到使用,必须加大EMS的宣传让患者明白EMS不仅仅是运输工具也是早期治疗的手段。尽可能让EMS转运到能直接进行PCI医院。虽然就诊-球囊时间有所缩短,但仍高于指南要求,延迟原因主要是家属手术签字时间过久、交代手术相关事宜时间过久、院内治疗环节太多,必须加强急诊科医生对心肌梗死的重视程度,完善心肌梗死院内绿色通道治疗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