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80年,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著名的概念隐喻理论,使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从仅限于语言表达层面的修辞方式转变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模式以及文化实践的产物,隐喻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隐喻研究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Forceville提出了“多模态隐喻”这一概念,揭示了语言之外,图像、音乐、手势等其他模态参与建构隐喻的可能性。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著名的概念隐喻理论,使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从仅限于语言表达层面的修辞方式转变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模式以及文化实践的产物,隐喻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隐喻研究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Forceville提出了“多模态隐喻”这一概念,揭示了语言之外,图像、音乐、手势等其他模态参与建构隐喻的可能性。自此,有关多模态隐喻的讨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涌现出一系列基于不同语类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作为常用的语类之一,讽刺漫画多在报纸和杂志上以一种幽默、夸张或讽刺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某些人或某些社会现象及事件的批评观点及态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话语焦点、表达习惯和文化特征。讽刺漫画的主题广泛,题材丰富,然而现有的研究多只关注政治、经济主题的漫画,选取的漫画数量较少,并且鲜有文化对比类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概念隐喻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中、德知名漫画网站上选取了 2014至2018年发布的有关环境主题的113幅中国漫画和86幅德国漫画作为实证研究的语料,采取质性内容分析法和频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德双方在环境主题多模态隐喻构建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旨在探索中德漫画关注的环境问题或事件,识别并归纳整理用于构建环境主题多模态隐喻的概念组合,分析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式类型,总结中德漫画在以上方面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并尝试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完善隐喻理论。本文的主要结论及成果如下:一、就漫画题材而言,中德均涉及到环境问题、环境行为和环境意识三方面。其中,中国语料大多只以本国的环境问题或环境行为为题材,反映了对国家环保措施为代表的政治类环境行为的信任与支持,认为环境问题终将被克服。相比之下,德国语料除了反映本国的情况,还常涉及到其他国家的、欧盟范围内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环境相关的事件,并常常表现出对环境问题的忧虑以及对政治类环境行为的批判、不信任等消极态度。二、通过对多模态隐喻内容的高度概括可以发现,中德语料中都使用了“环境是有价值的物品”,“环境问题(的引发者)是对立的力量”以及“人是动物”这三类隐喻。此外,德方隐喻还可总结出“环境是陷入危难中的人/物”,“环保措施是具体的物品/物质”,“环保措施是抽象物体”以及“组织是生物”四类;中方隐喻则还有“环境是弱者/受伤者”,“环保是斗争”,“措施是工具”和“措施/组织是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多模态隐喻的建构和解读深受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隐喻,中德语料中使用的具体概念、同一概念的表达方式以及在两种文化中的附属含义也都不尽相同。三、讽刺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主要使用了文字和图像两种模态,根据两种模态在隐喻目标域和源域中的使用情况,本文概括出四类表征方式:1.a-b-关系;2.a-a&b-关系/a&b-a-关系;3.A&b-a&B-关系;4.a(&b)-(?)-关系。其中,字母a(A)和b(B)表示两种不同的模态,大写字母表示该模态所起的作用更为关键,符号(?)则表示该概念被隐含。就使用频率而言,中德语料中最常见的是第一类表征方式中的文字-图像-关系,即目标域使用文字,源域使用图像的多模态隐喻。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多模态隐喻的内容和表征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概念的抽象程度和位置会影响模态的选择。四、在多模态隐喻理论中,Forceville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补充,强调隐喻并非只能使人借助具体的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概念,还可以用具体概念来理解另一个具体的概念。本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发现,除了以上两种可能,在隐喻中还可以借助抽象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抽象概念。该发现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隐喻研究的理论体系,为今后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提出,其基本要求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随着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联合国总部讲话等多个场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一理念正式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性主张。作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阿联酋积极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2012年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此关系
半岛电视台凭借其非西方的声音、国际化的视角与大胆独特的见解,在国际传播格局中获得了不容小觑的地位,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范围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半岛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着阿拉伯各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态度。本文由此出发,以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半岛电视台网站对中美两国疫情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框架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对中美两国相关报道框架进行分
口译中的自我修正指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对自己的译语作出的后续调整。自我修正是口译中的常见现象,同时也是重要的口译策略。然而,汉英口译中自我修正的研究较其他语言对比较有限。本研究基于第八届全国口译大赛全国总决赛25名选手的交替传译语料,分析学生译员在汉译英和英译汉两个方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自我修正的频率和次数,对比学生译员两个方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本文采用的自我修正分类框架基于前人对一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作为迄今唯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自1970年莫里森发表第一部小说至她逝世,她一共出版了 11部小说,每一部都获得读者与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国内外莫里森作品相关研究虽异彩纷呈,但从流散的角度阐释莫里森作品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流散作为新兴的批评工具直到近些年才被学界所引介和应用
中匈关系源远流长,但官方关系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两国形成了友好关系,其基础是相似的意识形态。中匈关系多年来保持稳定。从21世纪开始,这种关系进入了黄金时代。从那一段时间起,两国的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密切。2004年匈牙利加入欧盟后,中匈两国签署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中国开始认识到这个中东欧小国的重要性,它有可能成为中国加入欧盟的门户。2008-2009年经济危机后,匈牙利
随着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多,以及德国高校学历在国际社会的较高认可度,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德国留学。中国学生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因此,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文化差异和其他文化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给他们带来不适感和其他的心理压力。压力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压力情境。压力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几乎没有聚焦于中国留学生的相关研究。因
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从“有限参与者”到“积极拥护者”,再到“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转变。在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将多边主义视为基本立场与核心原则,其内涵包括了四个要素,即以协商对话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为目标,以遵守国际规范为实践路径,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为基本原则。作为非洲最大的多边区域合作机制,非盟在非洲一体化、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对外发出统一声音上扮演了
长复句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德汉翻译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德语中的长复句常常带有复杂的定语与状语结构,句子之间环环相扣,对译者的理解与翻译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不仅如此,译者在翻译德语的长复句时,往往在汉语中找不到一套直接对应的句式结构,这也构成了翻译的一大难点。本文选取了德国著名汉学家傅海波所著的《蒙古政权统治下的中国货币和经济》一书中引言与第二章的部分内容作为试译和研究对象,举例分析了书中所涉及到的长
现有唐·德里罗研究聚焦于消费文化、技术理性和媒介文化对德里罗小说人物之自我认识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着眼消费文化的学者揭示了外在形象商品化对德里罗小说人物的异化作用,研究媒介文化的学者指出影像崇拜对德里罗小说人物的主体建构起着决定性作用,考察技术理性的学者关注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医疗科技的异化作用,他们认为这些科技将人体变成数据和影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自我认识和生活方式。总体来看,德里罗研究涉及的
2001年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将“使‘走出去’战略在建设系统有所创新”写入“十五计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标志着“走出去”战略正式启动,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从注重“引进来”发展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双轮驱动。自此以来,中国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进行对外投资的主体既有国有企业亦有大中型民营企业。根据最新的《201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