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墟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材料,其所记录的语言,一直被视为汉语现在所能追溯的最早的源头,对甲骨文的研究,亦被视为汉语史研究的起点。甲骨文字数量庞大,异体众多,而且每个异体之间形体演变情况复杂。   本文尽可能的收集甲骨文字资料,全面、系统的分析、归纳甲骨文字形演变的规律,先通过对104个有代表性的字例进行个案分析,以管中窥豹的形式,全面考察甲骨文字形,总结归纳出“简化”、“繁化”、“声化”、“异化”、“讹化”等五大规律,并在每一大规律下,又详细分类,分出各种中、小规律,进行细致解说,同时查验资料,附字例证明。并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所附字例进行归纳,列出各种类别。对于甲骨文字形体的处理,则通过电脑扫描原拓片制成的扫描本进行剪切,以保持甲骨文字形原貌,从而避免了摹写失真与误笔。   本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概况及本文的凡例和文字材料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四方面。其中研究方法以传统文献学为基础,以类型学原理为指导,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字的各类形体排谱系联。研究概况是对甲骨文字形在字形收录、文字考释、字形理论三方面进行综述。   第二章:甲骨文字形演变关系之基本模式举例(上)。   第三章:甲骨文字形演变关系之基本模式举例(下)。   第二、三章以模式举例的形式对选取的104个代表字的字形,进行穷尽性的整理,梳理出每个字头下的各种形体,通过五期分法展现每种形体在各期的分布情况,并归纳出甲骨文字形演变模式的几点认识。   第四章:异体现象中甲骨文字形演变的发展途径。这是在“甲骨文字形演变关系之基本模式举例”的基础上,总结出甲骨文字形中的“简化”、“繁化”、“声化”、“异化”、“讹化”等五大演变方式,并以五小节的形式对每种演变规律作详细论述。即:“简化”中提出“框廓线条化”、“删简笔画或局部形体”、“删简同形形体”、“删简形符”、“删简声符”、“局部代替整体”、“形体简省”等七种规律;“繁化”中提出“线条框廓化”、“增繁笔画”、“增繁同形笔画、形体、形符”、“增繁形符”、“形体繁化”等五种规律;“声化”中提出“在原形体基础上增加声符”的规律;“异化”中提出“笔画异化”、“数量异化”、“方向异化”、“位置异化”、“偏旁异化”、“声符异化”、“视觉异化”、“造意异化”、“造字理据相同”等九种规律;“讹化”中提出“形近而讹”、“变形音化”、“简化省变”等三种规律。   第五章:结论。在字例和五大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归纳出甲骨文字形演变的十二项特点,即“一字异形,繁简并行”、“异字同形,混淆讹误”、“一字常包含多种演变规律”、“简化趋势明显,成为主流”、“笔画、形体、形符时有删简、增繁、变异”、“形体简化引起体态失衡,不易表意”、“形体繁化增强表意功能”、“增加饰笔,美化字体,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甲骨文形声字的产生,开启了后代形声字大量产生的先河”、“字形方向由早期的灵活多变渐趋定型化”、“偏旁异化反映出字形的多样性和人意识的灵活性”、“形近而讹的现象时常出现”等。   附录共有两个问题,均是在搜集资料和前期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蒙古语知识库的建设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知识库管理和应用平台,对知识库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重要。  现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创作和诵读的方法,与古典诗歌相伴而生,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和独特的旋律腔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当前会传统吟诵的人都是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
可能补语作为汉语中较为特别的一种语法结构,虽然在汉语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但正因其缺少与英语等其它语言的对应语法结构形式,所以成为了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导致
时间系统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包含丰富的语义内容,又一方面又伴随着一定的语言形式。在印欧和阿尔泰语系等形态发达的语言研究中,这个问题受到格外的重视。同样问题在
成都方言作为西南官话成渝片的代表方言,自1900年《西蜀方言》出版以来,对其进行研究者大有人在,但多数研究都集中于静态的描写和中古音到现代音的音变,少数几篇谈论成都方言共时
本文从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出发,通过描写《新HSK六级词汇大纲》中人格评价类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和《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中的词典释义,进而归纳其释义模式,尝试建立有效的释义
通过考察荣格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该文试图探讨的是荣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受的启发及对其心理学体系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促使作者在文化全球化和中国文化面临现代化转
在出土文献,特别是简帛文献大量发现的今天,谈论古代汉语用字这个话题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本文对楚简帛的用字研究最重要的是因为目前发现出土的丰富材料已经基本上能够反映战国
师陀一生都在默默辛勤创作,他自认为是个小人物,把自己写的东西看成是既不美观又无大用的黄花苔(即蒲公英)。他以乡土创作闻名,其笔下的故乡充满了血和泪。师陀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
由于缺失文献记载,学术界对苗族及其远古英雄蚩尤的各种说法难趋一致,出现了很多争议。其中最主要的争论集中在蚩尤的地位、蚩尤与苗族族源等问题上。以徐旭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