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欺凌行为是中小学校园内时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侵犯行为,是一种长期普遍存在于学校之中的以强凌弱的重复发生的利用肢体、语言、网络或者人际攻击蓄意欺压与伤害他人,使受欺凌者身体受到伤害、精神感到痛苦的校园恶劣行为,它的本质是在学生们自建起来的“小社会”中与内部群体隐性默许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社会契约性学生间权利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行为。它具有“力量非均衡性”“未受激惹的故意性”以及“重复发生性”这三个特点。欺凌行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仅严重影响了欺凌者、被欺凌者、欺凌/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还对旁观者、家长、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调查实证研究银川地区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现状、特征、相关性影响因素,介绍了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参与类型、表现形式、多发时间地点、相关人员的认识态度,同时分析了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不良影响。调查分析结果如下:(1)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主体参与率较高,且比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倒U型曲线(初二>初三>初一);(2)性别在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参与中有明显的差异;而学校类别和是否为住校生,在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参与中无明显的差异;(3)年级、民族、家庭类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在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被欺凌方面无明显的差异,而在欺凌他人方面差异明显;相反,是否为班干部在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中,在被他人欺凌方面有差异,而在欺凌他人方面无明显差异。越演越烈的校园欺凌,背后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除了主观因素如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变化急速,以及同伴关系为主体的依赖关系外,还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如家庭教养方式、学校管理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缺失以及大众传播的暴力倾向等等。要减少校园欺凌现象,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必须从思想教育、道德培育两方面着手,为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社会参与防欺凌行为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