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师不觉已十余年,有一件事始终不能忘。
那是几年前,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市里举行“小学生手工制作”比赛,学校要求每班选送五件优秀作品。讲清参赛要求后,我提醒同学们认真准备,争取为班级争光,并特别关照几位优生要精心准备参赛作品。一周后,同学们如期上交作品。数量虽多。但没什么特别出色的。我重点关照的那几位优生的作品也是平淡无奇。看来获奖的希望不大。就在这时,小林举手了:“老师,我也有作品要交,不过胶水还没干,我能不能下午交?”这个小林,其貌不扬,成绩平平,无任何过人之处,他又能做出什么好作品呢?我并不抱什么期望,就随口一答:“你下午想交就交吧。”
回到办公室,我马上挑选出五件作品上报给学校,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
下午一到校,我就看到小林着急地在办公室门口张望,手里还拿着一件用报纸包着的东西,鼓鼓囊囊的。一看到我,小林献宝似地打开报纸:“老师,你看,我做的‘老鹰’!”我眼前一亮,真是一件好作品:一副用贝壳和树皮粘贴成的老鹰图,特别是老鹰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作品构思巧妙,做工精细,看得出下了一番功夫。看着小林闪闪发光的眼睛,我真是始料不及。小林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样,喜滋滋地放下作品就跑出了办公室。
看着“老鹰图”,愧疚、后悔、自责一起涌上心头:我为什么从没想过要等一等小林呢?为什么从没想过他也能做出一件好作品呢?可能,我在用固定的思维、单一的标准和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因为小林成绩平平,在学习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我就断定他不可能做出什么好的手工作品,只凭主观臆断就剥夺了小林证明自己的机会。看来,当一个教师思维简单,用单一的标准、静止片面的眼光看待学生时,教育教学的误区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我不由想起给学生讲过的一个成语故事: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良不莠,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忽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购买。一打听,人们告诉他,是鲁班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做。鲁班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深感惭愧,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用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其他方面也一定很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就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一定乏善可陈。我们总在说“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没有不适应教育的学生,只有不适应学生的教育”,但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又总是用固定的标准、静止不变的眼光去对待不同的孩子,我们习惯了造就人才的“模具化”、共性化、统一化,我们忽视了生命形态的独特性,忘却了生命的自由和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如果我们都能用心去发现寻找,我们一定会发现孩子的许多优点,即使再差的学生,他都有美好的一面,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说的: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感情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是啊!如果是在今天,我一定会这样做:
“小林,能给同学们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吗?”
“听起来就是件了不起的作品,老师等着看你的‘老鹰’哦!下午千万记得要带来!”
“同学们,小林可真是个小能人啊!让我们把赞美的掌声送给小林!”
那时的小林心里该有多美啊!
可是,一切都不能重来……
我真想对小林说:“对不起,小林,老师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责任编辑:白文军
那是几年前,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市里举行“小学生手工制作”比赛,学校要求每班选送五件优秀作品。讲清参赛要求后,我提醒同学们认真准备,争取为班级争光,并特别关照几位优生要精心准备参赛作品。一周后,同学们如期上交作品。数量虽多。但没什么特别出色的。我重点关照的那几位优生的作品也是平淡无奇。看来获奖的希望不大。就在这时,小林举手了:“老师,我也有作品要交,不过胶水还没干,我能不能下午交?”这个小林,其貌不扬,成绩平平,无任何过人之处,他又能做出什么好作品呢?我并不抱什么期望,就随口一答:“你下午想交就交吧。”
回到办公室,我马上挑选出五件作品上报给学校,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
下午一到校,我就看到小林着急地在办公室门口张望,手里还拿着一件用报纸包着的东西,鼓鼓囊囊的。一看到我,小林献宝似地打开报纸:“老师,你看,我做的‘老鹰’!”我眼前一亮,真是一件好作品:一副用贝壳和树皮粘贴成的老鹰图,特别是老鹰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作品构思巧妙,做工精细,看得出下了一番功夫。看着小林闪闪发光的眼睛,我真是始料不及。小林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样,喜滋滋地放下作品就跑出了办公室。
看着“老鹰图”,愧疚、后悔、自责一起涌上心头:我为什么从没想过要等一等小林呢?为什么从没想过他也能做出一件好作品呢?可能,我在用固定的思维、单一的标准和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因为小林成绩平平,在学习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我就断定他不可能做出什么好的手工作品,只凭主观臆断就剥夺了小林证明自己的机会。看来,当一个教师思维简单,用单一的标准、静止片面的眼光看待学生时,教育教学的误区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我不由想起给学生讲过的一个成语故事: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良不莠,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忽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购买。一打听,人们告诉他,是鲁班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做。鲁班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深感惭愧,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用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其他方面也一定很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就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一定乏善可陈。我们总在说“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没有不适应教育的学生,只有不适应学生的教育”,但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又总是用固定的标准、静止不变的眼光去对待不同的孩子,我们习惯了造就人才的“模具化”、共性化、统一化,我们忽视了生命形态的独特性,忘却了生命的自由和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如果我们都能用心去发现寻找,我们一定会发现孩子的许多优点,即使再差的学生,他都有美好的一面,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说的: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感情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是啊!如果是在今天,我一定会这样做:
“小林,能给同学们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吗?”
“听起来就是件了不起的作品,老师等着看你的‘老鹰’哦!下午千万记得要带来!”
“同学们,小林可真是个小能人啊!让我们把赞美的掌声送给小林!”
那时的小林心里该有多美啊!
可是,一切都不能重来……
我真想对小林说:“对不起,小林,老师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