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作背景
刘勰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当时盘根错节的儒家保守思想依然残存未绝,一方面追逐华丽的文风,众所周知的“齐梁文风”,因此文坛上出现了尖锐复杂的斗争。牟世金在《文心雕龙研究》中描述这种斗争状况为:“道要使文为自己服务,成为载道之器;文则力图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不愿做道的附属品。这样,它们之间就必然要发生矛盾和斗争。文和道有矛盾,又要求统一。”因此,刘勰处于儒学衰微、文胜于道,华艳的文风渐趋严重的齐梁时期,这个时期尚处于文学进入独立发展道路的初期,文学艺术的自觉性并不是十分巩固。刘勰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既要巩固并发展建安以来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又要反对“言贵浮诡”,“将遂讹滥”(讹滥:讹,违反自然的矫揉造作)的危险倾向。明确了其创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他当时是很正确地处理这个复杂问题的。
刘勰的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兼以佛道两家为辅助的文学观,面对当时文与道之间的关系,他作文的目的其实亦是为当时的封建皇权而服务的。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像宋齐两代君主都出身于素族,他们既利用儒家的伦常礼教来济俗为治,又要利用到家和佛教来麻醉人民。因此,刘勰创作此篇既是对于文学革新创作主张的积极号召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消极一面。但我们所研究的是他的文学理论价值的一面,因此,应该着眼他在文学革新这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二)释名:原道
何为道?道,路也,理也。在《说文解字》:中有云“道,所行道也。”必走的路,必遵的理,就是古人心目中的规律,并称这个规律为“道”。《庄子·知北游》:“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这种“不得不然”的现象就是“道。”刘勰所宣扬的文章论要遵循的道,正是一种不得不然的道,一种有普遍性的规律。他所追寻的“本乎道”既不是为了明儒道、宏佛法,也不是为了探究哲学上的宇宙本体,正是为了论文。《原道》中所讲的“文”他的含义虽随其所论对象的不同而略异,但始终都为离开其本身含义。他论证的主旨就是论证要有文、有美、有艺术力量,这也是刘勰“本乎道”以论文的主要原因。 “原道”论的实质主要就是《原道》篇所论物自有文、言必有美的内容而决定的。刘勰所论的文分为自然现象之“文”,近于自然美;社会现象之“人文”之“文”,近于艺术美。这两种文又是相互贯通的。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一直贯穿始终,一直将“道”看作是一种与柏拉图“理念说”相类似的形而上的看法。想要做到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参悟“道”的实质,还需要我们研究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邱世友.文心雕龍探原[M].湖南:岳麓书社,2004.
[5]周振甫.周振甫讲文心雕龙[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朱彦昭(1993-),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刘勰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当时盘根错节的儒家保守思想依然残存未绝,一方面追逐华丽的文风,众所周知的“齐梁文风”,因此文坛上出现了尖锐复杂的斗争。牟世金在《文心雕龙研究》中描述这种斗争状况为:“道要使文为自己服务,成为载道之器;文则力图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不愿做道的附属品。这样,它们之间就必然要发生矛盾和斗争。文和道有矛盾,又要求统一。”因此,刘勰处于儒学衰微、文胜于道,华艳的文风渐趋严重的齐梁时期,这个时期尚处于文学进入独立发展道路的初期,文学艺术的自觉性并不是十分巩固。刘勰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既要巩固并发展建安以来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又要反对“言贵浮诡”,“将遂讹滥”(讹滥:讹,违反自然的矫揉造作)的危险倾向。明确了其创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他当时是很正确地处理这个复杂问题的。
刘勰的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兼以佛道两家为辅助的文学观,面对当时文与道之间的关系,他作文的目的其实亦是为当时的封建皇权而服务的。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像宋齐两代君主都出身于素族,他们既利用儒家的伦常礼教来济俗为治,又要利用到家和佛教来麻醉人民。因此,刘勰创作此篇既是对于文学革新创作主张的积极号召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消极一面。但我们所研究的是他的文学理论价值的一面,因此,应该着眼他在文学革新这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二)释名:原道
何为道?道,路也,理也。在《说文解字》:中有云“道,所行道也。”必走的路,必遵的理,就是古人心目中的规律,并称这个规律为“道”。《庄子·知北游》:“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这种“不得不然”的现象就是“道。”刘勰所宣扬的文章论要遵循的道,正是一种不得不然的道,一种有普遍性的规律。他所追寻的“本乎道”既不是为了明儒道、宏佛法,也不是为了探究哲学上的宇宙本体,正是为了论文。《原道》中所讲的“文”他的含义虽随其所论对象的不同而略异,但始终都为离开其本身含义。他论证的主旨就是论证要有文、有美、有艺术力量,这也是刘勰“本乎道”以论文的主要原因。 “原道”论的实质主要就是《原道》篇所论物自有文、言必有美的内容而决定的。刘勰所论的文分为自然现象之“文”,近于自然美;社会现象之“人文”之“文”,近于艺术美。这两种文又是相互贯通的。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一直贯穿始终,一直将“道”看作是一种与柏拉图“理念说”相类似的形而上的看法。想要做到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参悟“道”的实质,还需要我们研究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邱世友.文心雕龍探原[M].湖南:岳麓书社,2004.
[5]周振甫.周振甫讲文心雕龙[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朱彦昭(1993-),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