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它改变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团队的合作意识、互助精神。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发现教师一味追求场面的热闹而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功效,忽视了该如何促进学生发展。
一、缺少有效指导,合作将成信马由缰
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自主”。没有及时地对过程进行调控和点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些合作教学中,就找不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影子。曾看到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新生做操时,讲解示范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并选出小老师相互纠正,于是小组合作开始了。
这时候,我发现其中一个小组正在争执什么,仔细一听,原来个个想当小老师。这个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做小老师的学生把动作做得与大家相反了,因为以往教师都是镜面示范,而学生左右混淆,更不要说动作规范正确了,到最后“小老师”、学生都将动作方向混为一谈,无左右之分,就连一开始表现出色的学生到最后也都分不清动作的路线了,可见当时多么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合作学习的“水分”,没有“水分”,合作学习就会“枯萎”,教学中就会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没有明确分工,合作变成个人学习
让每一个成员在共同的任务中积极地承担责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分工明确,各司其责,这是合作学习的保证!但是在教学中却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宣布任务,操场上就只听到孩子的声音,小组里每一张小嘴都在较劲,可是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孩子们会为一项任务中的某个分工争个面红耳赤,其他小组准备汇报表演了,他们还没有定下来,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组内成员达不成默契,合作就会流于形式。
如:在四年级情境游戏中,一教师由故事导入,“探险队去探险,途中部分探险队员遇险受伤”,同学们将设身处地发挥想象,如何去克服困难,安全地踏上“归途”?
有一组个个是“伤员”,每个学生都自顾自地演示过障碍,表演得有模有样,有的拐着腿、有的抱着头、有的弯着腰,应有尽有,却没有团结合作的影子。另一组学生部分当“伤员”,他们分别由其他学生搀扶着,在过障碍时前者比后者跑得还要利索,根本没有角色之分,让人哭笑不得。
同学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小组合作的意识,这都是没有明确分工的原因,没有分工,缺少配合,“合作学习”就变成了“个人学习”。该教学设计虽用心良苦,但在操场上的表现确实存在问题。试想在游戏中适当帮助分工,部分学生扮“伤员”,部分学生扮“指挥员”,还有的来帮忙抢救,学生明确分工,就会增强责任感,相互之间的支持与配合会更默契。
三、没有深入实践,合作只会流于形式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水平,同时,要留给学生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体育游戏中,设置的问题如果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相适应。合作学习的内容就没有太多的探索价值,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只有场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合作的意义。
在一次投掷教学的公开课上,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投掷垒球时怎样才能投得远?2.投掷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马上分成几组进行讨论,气氛热烈。然而对这些问题,学生毫无感性认识,只凭想象,你一句我一句,看似热闹,总结时说的要领和书上的完全不一样。这种合作学习,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会使学生误解合作学习的作用。如果以上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边实践边讨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效果一定会更好。教师要避免在合作学习中只求场面而不求实质的过场现象,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否则“合作学习”只会“流于形式”。
四、缺少过程评价,合作就会歪曲本意
评价的目的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更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评价使师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有些教师往往片面理解评价目的,只重视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略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把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完成练习的次数及密度作为衡量学生合作学习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如某教师在安排学生“通过障碍”接力跑游戏中,先让小组进行讨论,并用规定的器材布置障碍,然后教师发令小组进行比赛。同学们奋力拼搏,不怕困难,最先通过终点的小组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得第一名的小组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在比赛中我们发现,有几个同学在碰到了障碍后又返回摆好障碍,结果落在后面,还有的同学主动跑过去帮忙放置障碍等等,固然,对力争上游、争取第一的精神要给予表扬,然而在比赛中同学之间表现出来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品质也要进行评价,那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才更能体现合作的本意。
五、组织合理化,合作便会大展魅力
怎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呢?小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只是一知半解,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谈话、了解别人的感受,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一些方法。比如:可以两个人合作,也可以3~5人一组合作学习,或者班级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跨小组合作学习等。当然合作的方法和形式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去尝试。
再者,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流程。一般流程为:提出问题、激发兴趣→交流讨论、示范观摩→小组学练、合作探究→表演验证、体验成功→交流体会、全面总结。学生通过这些流程的了解更能领会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
最后,教师要明确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自身所要注意的问题,要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了解更多的同学,增强合作能力,让学生经常总结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收获与体会。
合作是一种能力,它需要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需要的是团队之间的竞争与配合,更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宽容,这样的合作才更有意义。
一、缺少有效指导,合作将成信马由缰
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自主”。没有及时地对过程进行调控和点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些合作教学中,就找不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影子。曾看到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新生做操时,讲解示范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并选出小老师相互纠正,于是小组合作开始了。
这时候,我发现其中一个小组正在争执什么,仔细一听,原来个个想当小老师。这个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做小老师的学生把动作做得与大家相反了,因为以往教师都是镜面示范,而学生左右混淆,更不要说动作规范正确了,到最后“小老师”、学生都将动作方向混为一谈,无左右之分,就连一开始表现出色的学生到最后也都分不清动作的路线了,可见当时多么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合作学习的“水分”,没有“水分”,合作学习就会“枯萎”,教学中就会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没有明确分工,合作变成个人学习
让每一个成员在共同的任务中积极地承担责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分工明确,各司其责,这是合作学习的保证!但是在教学中却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宣布任务,操场上就只听到孩子的声音,小组里每一张小嘴都在较劲,可是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孩子们会为一项任务中的某个分工争个面红耳赤,其他小组准备汇报表演了,他们还没有定下来,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组内成员达不成默契,合作就会流于形式。
如:在四年级情境游戏中,一教师由故事导入,“探险队去探险,途中部分探险队员遇险受伤”,同学们将设身处地发挥想象,如何去克服困难,安全地踏上“归途”?
有一组个个是“伤员”,每个学生都自顾自地演示过障碍,表演得有模有样,有的拐着腿、有的抱着头、有的弯着腰,应有尽有,却没有团结合作的影子。另一组学生部分当“伤员”,他们分别由其他学生搀扶着,在过障碍时前者比后者跑得还要利索,根本没有角色之分,让人哭笑不得。
同学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小组合作的意识,这都是没有明确分工的原因,没有分工,缺少配合,“合作学习”就变成了“个人学习”。该教学设计虽用心良苦,但在操场上的表现确实存在问题。试想在游戏中适当帮助分工,部分学生扮“伤员”,部分学生扮“指挥员”,还有的来帮忙抢救,学生明确分工,就会增强责任感,相互之间的支持与配合会更默契。
三、没有深入实践,合作只会流于形式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水平,同时,要留给学生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体育游戏中,设置的问题如果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相适应。合作学习的内容就没有太多的探索价值,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只有场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合作的意义。
在一次投掷教学的公开课上,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投掷垒球时怎样才能投得远?2.投掷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马上分成几组进行讨论,气氛热烈。然而对这些问题,学生毫无感性认识,只凭想象,你一句我一句,看似热闹,总结时说的要领和书上的完全不一样。这种合作学习,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会使学生误解合作学习的作用。如果以上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边实践边讨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效果一定会更好。教师要避免在合作学习中只求场面而不求实质的过场现象,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否则“合作学习”只会“流于形式”。
四、缺少过程评价,合作就会歪曲本意
评价的目的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更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评价使师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有些教师往往片面理解评价目的,只重视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略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把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完成练习的次数及密度作为衡量学生合作学习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如某教师在安排学生“通过障碍”接力跑游戏中,先让小组进行讨论,并用规定的器材布置障碍,然后教师发令小组进行比赛。同学们奋力拼搏,不怕困难,最先通过终点的小组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得第一名的小组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在比赛中我们发现,有几个同学在碰到了障碍后又返回摆好障碍,结果落在后面,还有的同学主动跑过去帮忙放置障碍等等,固然,对力争上游、争取第一的精神要给予表扬,然而在比赛中同学之间表现出来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品质也要进行评价,那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才更能体现合作的本意。
五、组织合理化,合作便会大展魅力
怎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呢?小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只是一知半解,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谈话、了解别人的感受,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一些方法。比如:可以两个人合作,也可以3~5人一组合作学习,或者班级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跨小组合作学习等。当然合作的方法和形式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去尝试。
再者,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流程。一般流程为:提出问题、激发兴趣→交流讨论、示范观摩→小组学练、合作探究→表演验证、体验成功→交流体会、全面总结。学生通过这些流程的了解更能领会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
最后,教师要明确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自身所要注意的问题,要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了解更多的同学,增强合作能力,让学生经常总结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收获与体会。
合作是一种能力,它需要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需要的是团队之间的竞争与配合,更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宽容,这样的合作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