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阅读的宏观理解是指通过文字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内化感情、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世界的过程。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然而,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关键,恰当的方法、正确的解读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基于此,本文将就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中的多视角文本解读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多视角
引言:要想培养小学阶段学生探究性的多视角文本解读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与活跃性。因此,如何利用阅读期待设置教学目标、开展阅读课堂活动、联系教师与学生、调节课堂氛围等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多视角文本解读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巧用情境创设解读文本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觉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就有这种强烈的情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创设情境,在创设的情景中触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1]。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事》(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几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对于四大名著有一个深刻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别播放四大名著的主题曲或是播放简短的小视频,通过刺激学生视觉与听觉,帮助学生融入故事,更真切的感知每个故事中主人公的不同经历。另外,在创设的情境中设置问题也是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期待心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跳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时,当阅读到船长出来看到自己的儿子双腿发抖地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时便让学生合上书,为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然后请学生回答。随后继续阅读完全文,再思考解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在这个教学例子中,教师以角色转换为手段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投入思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总而言之,所谓创设情境和设置问题就是指要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这样才能达到对于文本的真正解读。
二、巧用背景资料解读文本
如今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关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因此,小学课文的编选也是既富有新时代气息,也满含了传统文化韵味,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们各自的生活文化体验、写作思路以及情感流露[2]。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文本解读时,需要适当理解这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准确的解读文本的内容和内涵。其中背景资料包括了文章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以及创作时的时代背景等几方面。另外,对于背景资料的扩展认识,不能仅局限于课前或课中,根据教学实情进行课后的适当补充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文时,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扩展一些关于这篇课文鲁迅的一些基本的个人信息、代表作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这样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把握所学文本蕴含的情感,为学生后期的深度解读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另外补充一些类似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类出自于鲁迅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体会鲁迅先生正直刚烈、可亲可敬的品质,从而真切的感受鲁迅文章中的语言魅力。
三、巧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了解语文教学生活化早已覆盖了几乎整个语文课内外的学习过程中。基于此,通过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挖掘自然也是激发学生入情入景、产生情感共鸣、开展生活化阅读的重要举措之一[4]。以课文《乡下人家》(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为例,在学习此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描述“我记忆里的乡下”以此引出课文的学习。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着重抓住瓜藤、芍药、鸡冠花、竹、鸡、河、知了词汇,这些词汇很容易就能勾起学生们对于童年乡下无忧无虑的场景设想,让学生满怀天真与幸福的去阅读文章,自然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了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再如,在学习《我的朋友荣荣》时,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自由论述说一说自己和朋友之间发生过的互相帮助或是互相整蛊的事情,将文章与学生在生活中与朋友之間的事情进行联系,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何为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由此可知生活经验与阅读教学的融合,能让学生从广泛的文本海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促进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综上所述,阅读是小学生获取文化知识、开拓视野、提升知识储备的重要渠道,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本解读习惯与能力能为学生今后的高层次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所谓多视角的文本解读就是指对文本进行多个角度的分析探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活化学生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最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国娟. 小学中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2]潘玮. 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中高段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3]钟晓琼. 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细读多维视角及教学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多视角
引言:要想培养小学阶段学生探究性的多视角文本解读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与活跃性。因此,如何利用阅读期待设置教学目标、开展阅读课堂活动、联系教师与学生、调节课堂氛围等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多视角文本解读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巧用情境创设解读文本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觉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就有这种强烈的情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创设情境,在创设的情景中触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1]。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事》(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几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对于四大名著有一个深刻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别播放四大名著的主题曲或是播放简短的小视频,通过刺激学生视觉与听觉,帮助学生融入故事,更真切的感知每个故事中主人公的不同经历。另外,在创设的情境中设置问题也是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期待心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跳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时,当阅读到船长出来看到自己的儿子双腿发抖地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时便让学生合上书,为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然后请学生回答。随后继续阅读完全文,再思考解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在这个教学例子中,教师以角色转换为手段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投入思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总而言之,所谓创设情境和设置问题就是指要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这样才能达到对于文本的真正解读。
二、巧用背景资料解读文本
如今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关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因此,小学课文的编选也是既富有新时代气息,也满含了传统文化韵味,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们各自的生活文化体验、写作思路以及情感流露[2]。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文本解读时,需要适当理解这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准确的解读文本的内容和内涵。其中背景资料包括了文章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以及创作时的时代背景等几方面。另外,对于背景资料的扩展认识,不能仅局限于课前或课中,根据教学实情进行课后的适当补充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文时,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扩展一些关于这篇课文鲁迅的一些基本的个人信息、代表作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这样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把握所学文本蕴含的情感,为学生后期的深度解读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另外补充一些类似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类出自于鲁迅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体会鲁迅先生正直刚烈、可亲可敬的品质,从而真切的感受鲁迅文章中的语言魅力。
三、巧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了解语文教学生活化早已覆盖了几乎整个语文课内外的学习过程中。基于此,通过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挖掘自然也是激发学生入情入景、产生情感共鸣、开展生活化阅读的重要举措之一[4]。以课文《乡下人家》(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为例,在学习此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描述“我记忆里的乡下”以此引出课文的学习。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着重抓住瓜藤、芍药、鸡冠花、竹、鸡、河、知了词汇,这些词汇很容易就能勾起学生们对于童年乡下无忧无虑的场景设想,让学生满怀天真与幸福的去阅读文章,自然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了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再如,在学习《我的朋友荣荣》时,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自由论述说一说自己和朋友之间发生过的互相帮助或是互相整蛊的事情,将文章与学生在生活中与朋友之間的事情进行联系,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何为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由此可知生活经验与阅读教学的融合,能让学生从广泛的文本海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促进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综上所述,阅读是小学生获取文化知识、开拓视野、提升知识储备的重要渠道,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本解读习惯与能力能为学生今后的高层次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所谓多视角的文本解读就是指对文本进行多个角度的分析探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活化学生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最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国娟. 小学中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2]潘玮. 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中高段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3]钟晓琼. 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细读多维视角及教学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