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
常心慧
最近,故宫推出一组卖萌图片使庄严威武的皇帝成了网红,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作为一名游客,我认为;故宫的做法是将继承与创新结合,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变得更有吸引力,是发展故宫文化的明智做法。
将继承与创新结合,正如生物学中的杂交,取其优去其劣。故宫博物院继承了其作为皇帝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浩如烟雨的史料,又创新了历史文化的表现方式,将“高高在上”的历史文化名人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表现、介绍给人们。《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现代流行文化相互补充,将继承与创新结合,文化才更有吸引力。
将继承与创新结合,需要认识到创新在传承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创新之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找到了一个完美契合点。创新表现方式有利于优秀文化走进百姓,变得亲切可感,余华《活着》刚出版时并不被文学评论界理解,读者也因其冷漠的笔法而没能扩大,张艺谋导演将它改编成电影,创新同一内容的表现方式,《活着》因此得到如潮好评。可见,创新对文化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故宫文化因其古老历史而与寻常百姓隔阂,这种将流行文化作用于历史人物上的方式无疑在无形中拉近故宫与群众的距离,也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有了用武之地,更好地持续发展下去,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将继承与创新结合,也应该认识到创新不能冲击传统底线。传统文化不能过度地用现代流行文化包装,以免失去独特性,流行商业炒作的噱头。正如列宁所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故宫可以适当创新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改变以往严肃呆板的样子,但对于其具体的文化内涵,一定不能随意改变。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是维也纳乐派的经典,有人为扩大其影响力在其间加入流行元素,但却因完全改变了它的内容,最终受到音乐评论家的抨击,这种不顾尺度一味的创新,反而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故宫是皇城历史的见证,具有严肃性,我希望故宫工作人员能把握好创新的“度”,将继承与创新完美结合,切不可因商业利益恶搞传统文化。
习近平主席说:“要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不仅如此,博物馆也应该走进人民。《国家宝藏》节目好评如潮、故宫台历大受欢迎、历史人物成为网红,无不说明了将继承与创新结合的方式值得肯定。
文化发展如一台天平,左边是继承,右边是创新。唯有继承、创新两手抓,才能使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四中高二(27)班)
星月同辉,实现共赢
付安然
有月无星,是孤冷,有星无月,是微明,星月同辉,是双赢。身处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中国,正以共赢的智慧逐步获得众多国家的欣赏与支持,努力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百花园”。
经济全球化像一张巨网将世界各国囊括其中,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已经不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度复杂的国际关系与变幻莫测的利益纠葛前,唯有兼容并包,共同发展,才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姿态。
其实,包括和谐的观念贯穿于中国千年灿烂的思想文化之中。“和为贵”是正统儒家倡导的价值观念,中国人属于一个既有厚重之气又有宽广胸襟的民族,带有崇尚互助共赢的文化基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便是中華民族包容胸怀的写照。中国人自古受儒家、道家、佛家的熏陶,性格中自带有“中正平和”的气度与雅仪,不缺入世的进取,亦不缺出世的超脱。内心平和,周遭安乐,便是我们不曾放下过的追求。
而现今,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快推进,中国制造的高铁已经悄然地飞驰于世界各地。这条东方巨龙已不再沉睡,在沉默中熬过近代百年风雨之后,再一次带着雍容平静的微笑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无论质疑还是恶意攻击,都将在自信从容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前烟消云散。
包容,从小处说,是为人处事的智慧,往大处说,是国家乃至世界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是以管鲍之交成千古绝唱,是以孔夫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常绕耳边,是以唐太宗广施仁政终成一代明君。国家间的相处亦是如此,除了冷漠的利益关系,国与国也可以携手共进,共谋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性社会”无不体现着包容与共赢的哲学。
中国不曾妄图营造“后花园”,相反却一直是国际新秩序的坚定支持者。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我们当然会兼顾它国合理利益,明日的国际舞台中央,依旧是那个优雅从容的中国。
须知星月同辉,才能造就一片最瑰丽夺目的夜空。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四中高二(27)班)
苍穹下的美丽与哀愁——记九寨沟之旅
谭婷月
爸爸的一位爱好旅游的朋友说:九寨沟应当去足四次才完满。还记得当他说起那里四季之美时的眼神,是那样闪闪发亮的憧憬: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天的清新馥郁,秋天的热情多彩,冬天的空灵素净……
因此今年八月,当听闻九寨沟发生地震时是让人错愕和痛惜的。虽然万幸自己灾前总算是去过,但仍有遗憾:比如去时不是晴日,比如才仅仅去过一次……
人总是贪心的动物。而显然不太完满的九寨沟之旅,随着地震的发生也似乎变得再不能弥补。
翻看照片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与我姐姐去九寨沟的夏天。虽正值酷暑,但川西高原却清凉如水。高海拔赋予了那边低气温,加上时不时的蒙蒙细雨,我们有说有笑,在木制栈道上相伴而行。
与先前去过的黄龙景区有相似而又不同。相似的是二者都有茂密的丛林,清澈的海子,连绵的山脉,奔腾的瀑布……但黄龙胜在山,九寨沟却美在水。当看到那些以海子来命名的大大小小的湖泊:五花海,熊猫海,长海……我们惊叹不已。
这些缩微版的“海”,精致绝美。但见水平无波,一汪汪碧水宛如少女的剪水双瞳,兀自流转着纯净空灵的波光。横亘于湖中的旧枝枯树纵横交错,仿佛在苍茫的无涯里雕刻凝固了不朽的时光。如此纯洁,而又如此沧桑。 九寨沟的水晶莹剔透、五彩缤纷。水色之美,在于它的清越透澈,凝碧叠翠,层次分明。据说是由于湖水、湖底的灰色钙华、以及绿色湖藻对阳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所致。地表大量钙华沉积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千年滚滚红尘镌刻在大地上的年轮和底片,而由冰川堆积、生物钙华和重力作用形成的湖泊,仿佛是顾盼生辉、历久弥新的美目,深情款款。
静水流深,宁静的海子是静谧而灵动的,波澜不惊下蕴含着无限生机。沿着那些地表断层、地势起伏以及褶皱走向,仿佛能触摸到地下水潺潺的流向;而徜徉在这个绿色的天然氧吧,不能不感知到无数陆生和水生植物默默无闻的光合魔法。这些可能已存在了亿万年的古生物,见证了地球生态的今古变迁和生生不息,令人肃然起敬。
雨中的九寨别有一番韵律之美,氤氲的雾气升腾在湖面,摇曳的水草翩翩起舞,沉静轻叹,美得如梦似幻。耳畔响起的是李健”贝加尔湖畔“以及游鸿明”白色恋人“的旋律,优美而忧伤。但我也想象得到她在阳光下的样子,蓝天白云之下,群山拥抱着谷地,阳光的入射路线随着山峦和地形起伏而调皮地跃动,湖光山色、变幻多姿。
这般宁静安然的湖面,总是能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徐志摩甘愿做康桥柔波里的一株水草,而面对此情此景,我宁愿化为九寨沟的一汪海子,倾听风吹过的声音;或者化作九寨沟的一棵树,看水的静默无言。
在这片洁净与澄明中,追寻那份久违的心境,仿佛时间为之静止。今日的容颜老于昨晚,人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使这次地震没有发生,现在的九寨,也已非那时的九寨,不是吗?
而这次地震也只是亿万年中地质运动的沧海一粟,自然之手翻云覆雨,推动着堰塞湖和山川谷地的形成和转化。在现今多个关于九寨沟震后的报道中,在那些”美景回归“的图片中,我惊叹于她神奇的自愈能力。仿佛那些掩藏的生命在咆哮和吶喊后又重归安然的梦境,山河悄然,落花无言,这苍穹下的美丽与哀愁,都让人感同身受。是灾难也有万幸,是终结也是开始。
多年之后,我们老去,它还依然年轻。不急不徐,依旧清澈神秘,看尽人间离合悲欢。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四中高一(八)班)
逆行者——最美的风景
马黎菲
去年的暑假经历,是我从未想过的,但经历过后,回味无穷,收获无穷。
暑假,为了减缓中考压力,我和妈妈一起去九寨沟游玩,路程虽共有六七个小时,但沿途的风景却十分迷人。五颜六色的花朵纷至踏来,让人应接不暇。呼吸着山中清新的空气与泥土的芬芳,让人沉醉其中。把头伸出窗外,一片晶莹的海子上,一丛丛的花树开在水中,有的像雕根,有的像盆景,水在树中流,树在水中长,花树开在水中央。车行至诺月朗瀑布,便只见一条白练映入眼帘,飞流而下,击打着底下的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声。动与静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
因为旅途的劳累,大概九点,便进入梦乡,过了不久,隐约感到周围有东西在摇晃,因为在梦中,又加上劳累,便不想去理会,翻一个身,便继续睡着。但过了一会,摇晃的感觉不但没有减弱,反倒增强了,像是一把天行的手,把我从梦中拖出,我只好懒懒的睁开睡眼,便发现是母亲,手不知是在摇晃我还是在发抖,嘴也颤抖着,“菲儿快跑,好像是地震,发地震了”。我却仍然不清醒,不耐烦的叫着:“什么啊,没事,睡觉吧”。妈妈便开始给我穿鞋子拉起我就跑,直到在蒙眬中看到破碎的盆栽和泥土,满地的玻璃渣和满脸惊慌的人们,我才反应过来,“天呐,地震了”!我刚反应过来,便颤抖不止,母亲紧紧地搂着我,回顾四周,有的人脸上和我一样惊恐,光着脚丫,高海拔的低温让我喘不过气,这是世界末日吗?还好有母亲,一边拍着我的背一边轻声安慰道:“没事,一切都会过去的。”这才让我早已漆黑的心得到一丝安慰,一丝丝亮光。
那一夜,大家都彻夜未眠,黑暗,恐惧如一丝一缕的魔鬼在耳边,身体中蔓延,第一次,无比期待光明的到来,星星也在为我们哭泣。
天终于亮了,在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我们踏上了逃亡的旅途,没有人想呆在这里哪怕只一秒钟,在看到他们之前,我坚定地想着,也因自己的恐惧——逆行者,他们中有的是消防队员,有的是解放军,有的是志愿者,在恐惧中,所有人都想逃离的时候,他们,坚定不移的向着九寨沟,人们需要的地方前进,而他们却说:“我和战友一样,只做了该做的事,哪里需要我们,就应该出现在哪里。”无论是被震塌的房屋废墟,亦或是随时可能出现滑坡的山区,始终存在他们的身影。
他们的勇气和奉献精神,似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心,是他们在人民危难关头不顾生死,挺身而出,救助受难的人,你们奋不顾身的背影,才是我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四中高一(24)班)
常心慧
最近,故宫推出一组卖萌图片使庄严威武的皇帝成了网红,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作为一名游客,我认为;故宫的做法是将继承与创新结合,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变得更有吸引力,是发展故宫文化的明智做法。
将继承与创新结合,正如生物学中的杂交,取其优去其劣。故宫博物院继承了其作为皇帝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浩如烟雨的史料,又创新了历史文化的表现方式,将“高高在上”的历史文化名人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表现、介绍给人们。《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现代流行文化相互补充,将继承与创新结合,文化才更有吸引力。
将继承与创新结合,需要认识到创新在传承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创新之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找到了一个完美契合点。创新表现方式有利于优秀文化走进百姓,变得亲切可感,余华《活着》刚出版时并不被文学评论界理解,读者也因其冷漠的笔法而没能扩大,张艺谋导演将它改编成电影,创新同一内容的表现方式,《活着》因此得到如潮好评。可见,创新对文化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故宫文化因其古老历史而与寻常百姓隔阂,这种将流行文化作用于历史人物上的方式无疑在无形中拉近故宫与群众的距离,也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有了用武之地,更好地持续发展下去,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将继承与创新结合,也应该认识到创新不能冲击传统底线。传统文化不能过度地用现代流行文化包装,以免失去独特性,流行商业炒作的噱头。正如列宁所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故宫可以适当创新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改变以往严肃呆板的样子,但对于其具体的文化内涵,一定不能随意改变。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是维也纳乐派的经典,有人为扩大其影响力在其间加入流行元素,但却因完全改变了它的内容,最终受到音乐评论家的抨击,这种不顾尺度一味的创新,反而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故宫是皇城历史的见证,具有严肃性,我希望故宫工作人员能把握好创新的“度”,将继承与创新完美结合,切不可因商业利益恶搞传统文化。
习近平主席说:“要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不仅如此,博物馆也应该走进人民。《国家宝藏》节目好评如潮、故宫台历大受欢迎、历史人物成为网红,无不说明了将继承与创新结合的方式值得肯定。
文化发展如一台天平,左边是继承,右边是创新。唯有继承、创新两手抓,才能使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四中高二(27)班)
星月同辉,实现共赢
付安然
有月无星,是孤冷,有星无月,是微明,星月同辉,是双赢。身处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中国,正以共赢的智慧逐步获得众多国家的欣赏与支持,努力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百花园”。
经济全球化像一张巨网将世界各国囊括其中,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已经不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度复杂的国际关系与变幻莫测的利益纠葛前,唯有兼容并包,共同发展,才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姿态。
其实,包括和谐的观念贯穿于中国千年灿烂的思想文化之中。“和为贵”是正统儒家倡导的价值观念,中国人属于一个既有厚重之气又有宽广胸襟的民族,带有崇尚互助共赢的文化基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便是中華民族包容胸怀的写照。中国人自古受儒家、道家、佛家的熏陶,性格中自带有“中正平和”的气度与雅仪,不缺入世的进取,亦不缺出世的超脱。内心平和,周遭安乐,便是我们不曾放下过的追求。
而现今,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快推进,中国制造的高铁已经悄然地飞驰于世界各地。这条东方巨龙已不再沉睡,在沉默中熬过近代百年风雨之后,再一次带着雍容平静的微笑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无论质疑还是恶意攻击,都将在自信从容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前烟消云散。
包容,从小处说,是为人处事的智慧,往大处说,是国家乃至世界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是以管鲍之交成千古绝唱,是以孔夫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常绕耳边,是以唐太宗广施仁政终成一代明君。国家间的相处亦是如此,除了冷漠的利益关系,国与国也可以携手共进,共谋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性社会”无不体现着包容与共赢的哲学。
中国不曾妄图营造“后花园”,相反却一直是国际新秩序的坚定支持者。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我们当然会兼顾它国合理利益,明日的国际舞台中央,依旧是那个优雅从容的中国。
须知星月同辉,才能造就一片最瑰丽夺目的夜空。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四中高二(27)班)
苍穹下的美丽与哀愁——记九寨沟之旅
谭婷月
爸爸的一位爱好旅游的朋友说:九寨沟应当去足四次才完满。还记得当他说起那里四季之美时的眼神,是那样闪闪发亮的憧憬: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天的清新馥郁,秋天的热情多彩,冬天的空灵素净……
因此今年八月,当听闻九寨沟发生地震时是让人错愕和痛惜的。虽然万幸自己灾前总算是去过,但仍有遗憾:比如去时不是晴日,比如才仅仅去过一次……
人总是贪心的动物。而显然不太完满的九寨沟之旅,随着地震的发生也似乎变得再不能弥补。
翻看照片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与我姐姐去九寨沟的夏天。虽正值酷暑,但川西高原却清凉如水。高海拔赋予了那边低气温,加上时不时的蒙蒙细雨,我们有说有笑,在木制栈道上相伴而行。
与先前去过的黄龙景区有相似而又不同。相似的是二者都有茂密的丛林,清澈的海子,连绵的山脉,奔腾的瀑布……但黄龙胜在山,九寨沟却美在水。当看到那些以海子来命名的大大小小的湖泊:五花海,熊猫海,长海……我们惊叹不已。
这些缩微版的“海”,精致绝美。但见水平无波,一汪汪碧水宛如少女的剪水双瞳,兀自流转着纯净空灵的波光。横亘于湖中的旧枝枯树纵横交错,仿佛在苍茫的无涯里雕刻凝固了不朽的时光。如此纯洁,而又如此沧桑。 九寨沟的水晶莹剔透、五彩缤纷。水色之美,在于它的清越透澈,凝碧叠翠,层次分明。据说是由于湖水、湖底的灰色钙华、以及绿色湖藻对阳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所致。地表大量钙华沉积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千年滚滚红尘镌刻在大地上的年轮和底片,而由冰川堆积、生物钙华和重力作用形成的湖泊,仿佛是顾盼生辉、历久弥新的美目,深情款款。
静水流深,宁静的海子是静谧而灵动的,波澜不惊下蕴含着无限生机。沿着那些地表断层、地势起伏以及褶皱走向,仿佛能触摸到地下水潺潺的流向;而徜徉在这个绿色的天然氧吧,不能不感知到无数陆生和水生植物默默无闻的光合魔法。这些可能已存在了亿万年的古生物,见证了地球生态的今古变迁和生生不息,令人肃然起敬。
雨中的九寨别有一番韵律之美,氤氲的雾气升腾在湖面,摇曳的水草翩翩起舞,沉静轻叹,美得如梦似幻。耳畔响起的是李健”贝加尔湖畔“以及游鸿明”白色恋人“的旋律,优美而忧伤。但我也想象得到她在阳光下的样子,蓝天白云之下,群山拥抱着谷地,阳光的入射路线随着山峦和地形起伏而调皮地跃动,湖光山色、变幻多姿。
这般宁静安然的湖面,总是能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徐志摩甘愿做康桥柔波里的一株水草,而面对此情此景,我宁愿化为九寨沟的一汪海子,倾听风吹过的声音;或者化作九寨沟的一棵树,看水的静默无言。
在这片洁净与澄明中,追寻那份久违的心境,仿佛时间为之静止。今日的容颜老于昨晚,人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使这次地震没有发生,现在的九寨,也已非那时的九寨,不是吗?
而这次地震也只是亿万年中地质运动的沧海一粟,自然之手翻云覆雨,推动着堰塞湖和山川谷地的形成和转化。在现今多个关于九寨沟震后的报道中,在那些”美景回归“的图片中,我惊叹于她神奇的自愈能力。仿佛那些掩藏的生命在咆哮和吶喊后又重归安然的梦境,山河悄然,落花无言,这苍穹下的美丽与哀愁,都让人感同身受。是灾难也有万幸,是终结也是开始。
多年之后,我们老去,它还依然年轻。不急不徐,依旧清澈神秘,看尽人间离合悲欢。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四中高一(八)班)
逆行者——最美的风景
马黎菲
去年的暑假经历,是我从未想过的,但经历过后,回味无穷,收获无穷。
暑假,为了减缓中考压力,我和妈妈一起去九寨沟游玩,路程虽共有六七个小时,但沿途的风景却十分迷人。五颜六色的花朵纷至踏来,让人应接不暇。呼吸着山中清新的空气与泥土的芬芳,让人沉醉其中。把头伸出窗外,一片晶莹的海子上,一丛丛的花树开在水中,有的像雕根,有的像盆景,水在树中流,树在水中长,花树开在水中央。车行至诺月朗瀑布,便只见一条白练映入眼帘,飞流而下,击打着底下的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声。动与静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
因为旅途的劳累,大概九点,便进入梦乡,过了不久,隐约感到周围有东西在摇晃,因为在梦中,又加上劳累,便不想去理会,翻一个身,便继续睡着。但过了一会,摇晃的感觉不但没有减弱,反倒增强了,像是一把天行的手,把我从梦中拖出,我只好懒懒的睁开睡眼,便发现是母亲,手不知是在摇晃我还是在发抖,嘴也颤抖着,“菲儿快跑,好像是地震,发地震了”。我却仍然不清醒,不耐烦的叫着:“什么啊,没事,睡觉吧”。妈妈便开始给我穿鞋子拉起我就跑,直到在蒙眬中看到破碎的盆栽和泥土,满地的玻璃渣和满脸惊慌的人们,我才反应过来,“天呐,地震了”!我刚反应过来,便颤抖不止,母亲紧紧地搂着我,回顾四周,有的人脸上和我一样惊恐,光着脚丫,高海拔的低温让我喘不过气,这是世界末日吗?还好有母亲,一边拍着我的背一边轻声安慰道:“没事,一切都会过去的。”这才让我早已漆黑的心得到一丝安慰,一丝丝亮光。
那一夜,大家都彻夜未眠,黑暗,恐惧如一丝一缕的魔鬼在耳边,身体中蔓延,第一次,无比期待光明的到来,星星也在为我们哭泣。
天终于亮了,在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我们踏上了逃亡的旅途,没有人想呆在这里哪怕只一秒钟,在看到他们之前,我坚定地想着,也因自己的恐惧——逆行者,他们中有的是消防队员,有的是解放军,有的是志愿者,在恐惧中,所有人都想逃离的时候,他们,坚定不移的向着九寨沟,人们需要的地方前进,而他们却说:“我和战友一样,只做了该做的事,哪里需要我们,就应该出现在哪里。”无论是被震塌的房屋废墟,亦或是随时可能出现滑坡的山区,始终存在他们的身影。
他们的勇气和奉献精神,似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心,是他们在人民危难关头不顾生死,挺身而出,救助受难的人,你们奋不顾身的背影,才是我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四中高一(2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