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准确生动,富有趣味性、启发性、激励性的魅力语言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谁能将教学语言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教师教学语言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和鼓励性,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言的趣味性
从心理学上来讲,教师讲课时如使学生感到有趣,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听起课来精神集中,记忆深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平淡、抽象,缺乏一种吸引力,学生听起来平淡无味,自然会印象肤浅,效果不佳。用一颗童心贴近学生的心灵,用出自真心的爱与学生交流,用充满童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展示生活,惟妙惟肖地写人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语言生动、形象,既活泼、有趣、逼真,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饶有情趣的语言能使学生全神贯注。打动学生的心灵,形象有趣的语言则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容”之感。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教师语言除了必须具备的语法正确、语言确切、语音纯正、语调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应加些适当的调料---幽默,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教育效果将会更佳。幽默的语言能给人更深的印象,比单纯的说理开导更有效。巧妙地揭露事物的内在矛盾,造成既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合乎情理之中的令人含笑不止、回味无穷的效果。教师语言的幽默性还需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应,只有能被学生理解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
二、语言的启发性
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要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的热情。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否则,无论教学内容多丰富,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获得知识、技能的强烈要求和独立发表自己见解的迫切愿望,从而能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服从教学内容的客观需要,又要照顾到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思想品德状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同时,鼓励学生具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开阔思维,大胆想象,超常发挥。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在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对于学生中的好奇心和勇于提问的精神给予呵护和积极引导,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语言的激励性
激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激发激励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赞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营造了课堂的情感场,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情感语言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就是说教学语言一旦饱含情感性,才能产生“听语动容”“受言激情”的神奇效应。课堂上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思考、参与讨论、参与学习,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高潮,具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与导向作用。所以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性语言要恰当表述,使它既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又能正确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得自然流露,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教师要将激励性的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积极主动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通过运用激励性策略,对学生参与行为充满期望,多肯定,多鼓励,坚持肯定性评价,从而产生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入最佳发展境界。
总之,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咀嚼、推敲,体会到文章的“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谁能将教学语言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教师教学语言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和鼓励性,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言的趣味性
从心理学上来讲,教师讲课时如使学生感到有趣,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听起课来精神集中,记忆深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平淡、抽象,缺乏一种吸引力,学生听起来平淡无味,自然会印象肤浅,效果不佳。用一颗童心贴近学生的心灵,用出自真心的爱与学生交流,用充满童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展示生活,惟妙惟肖地写人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语言生动、形象,既活泼、有趣、逼真,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饶有情趣的语言能使学生全神贯注。打动学生的心灵,形象有趣的语言则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容”之感。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教师语言除了必须具备的语法正确、语言确切、语音纯正、语调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应加些适当的调料---幽默,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教育效果将会更佳。幽默的语言能给人更深的印象,比单纯的说理开导更有效。巧妙地揭露事物的内在矛盾,造成既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合乎情理之中的令人含笑不止、回味无穷的效果。教师语言的幽默性还需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应,只有能被学生理解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
二、语言的启发性
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要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的热情。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否则,无论教学内容多丰富,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获得知识、技能的强烈要求和独立发表自己见解的迫切愿望,从而能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服从教学内容的客观需要,又要照顾到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思想品德状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同时,鼓励学生具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开阔思维,大胆想象,超常发挥。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在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对于学生中的好奇心和勇于提问的精神给予呵护和积极引导,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语言的激励性
激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激发激励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赞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营造了课堂的情感场,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情感语言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就是说教学语言一旦饱含情感性,才能产生“听语动容”“受言激情”的神奇效应。课堂上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思考、参与讨论、参与学习,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高潮,具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与导向作用。所以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性语言要恰当表述,使它既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又能正确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得自然流露,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教师要将激励性的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积极主动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通过运用激励性策略,对学生参与行为充满期望,多肯定,多鼓励,坚持肯定性评价,从而产生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入最佳发展境界。
总之,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咀嚼、推敲,体会到文章的“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