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治理已被列入学校发展的规划和重要日程。治理之道,人人都得追求,尤其是校长、园长。叶岚,作为无锡市实验幼儿园的园长,更要追求。这么多年的实践与思考,她终于梳理了学校的治理之道,概括为“学校之美,在于文化”。即用文化治理学校,用文化来发展学校,使学校臻于审美境界。这是学校治理的根本之道与崇高境界。
何为文化?文化何为?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对其最普遍也最简洁的解答是:文化是一种力量。这当然非常准确,但这样的回答还不够。比如,“硬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文化是重要的硬实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量。这显然又是一种进步,但还不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讨论过用什么来定义发展,最后的结论是:用文化来定义发展。这一定义意味着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而且引导着发展的转向,即转向文化。其实,恩格斯早就指出: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正是基于对“文化何为”的深刻认知和实践中的深度体验,叶岚园长提出用文化来治理学校,显然这是一种具有高度的智慧选择,说明她在文化自觉之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这是十分可喜的,又是值得赞赏的。
曾经有人用了这么一个比喻:文化像一座监狱。这一比喻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文化怎么像监狱呢?仔细想一想,还是很有道理的,那就是我们对文化似乎熟悉但又非常陌生,陌生中还有一点神秘感,因此,我们需要去探究,打开监狱之门。爱德华·霍尔绝不是只从表面上去描摹文化,而是从人对文化的认知作了一个生动的阐释。叶岚园长提出文化治校的命题,正是要对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切的了解,从陌生走向熟悉,从神秘走向神圣。这一过程是一个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审美建构的过程。不难理解,“学校之美,在于文化”是向文化要美丽,是在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起美,文化即美。于是,我自然想到,无锡市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正在追寻文化,追寻意义,追寻理想,追寻真正的美丽。他们正从“文化陌生”中摆脱出来,日久天长自然会陶冶出文化的情操和文化的品格。
在这样的基础和前提下,无锡市实验幼儿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可喜的进展,开始形成了一些比较鲜明的特色。
首先,提出了办园的文化主张。“爱为核心”“以爱为魂”,这正是无锡市实验幼儿园的文化主张。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治理学校首先要的是明晰并坚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形成精神力量。在无锡实幼,爱,爱儿童,爱幼儿园,爱事业是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幼儿园的最大公约数。爱,是种情感,浓浓的,真挚的,带来的是暖认知;爱,是种方式,体验的,感悟的,吸引人的;爱,是一种能力,学会爱儿童,是情感伴随下的认知、方式上的综合,形成了能力;爱,是一种核心素养,支撑着发展,从爱的教育可以走向教育的公平。一个充满爱的幼儿园,应当是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其次,形成了精神品格。这一精神品格概括为“以实为本”。实,实在,实干,真实,务实。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形而上的,它实实在在地“活”在大家的行动中。因此,文化治理学校需要实干,在实干中锤炼出扎实的作风、朴实的品格如果你到无锡实幼去看一看,体会到、感受到的一定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风气。浮躁、浮夸,在这里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张扬、炫耀,在这里是永远被拒之门外的。的确,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表达的一定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品格。无锡实幼,正在用行为品格创造最美丽的校园。
再次,创造“规则背后的逻辑”。文化治理学校并不排斥更不否定规则,规则、制度本身就是文化的应有之义,一所没有规则的学校自然是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当今社会,也包括当今的学校,需要建构必要的规则,以此形成必要的秩序,规则缺席了,就无秩序可言了。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规则和制度。叶岚园长这么认为:“在规则制度的后面应该还蕴含着我们并没有认识到的逻辑、意义和价值。”她举了一个例子:“带班时间不能使用手机接打电话、收发短信”这一规章制度,从表面看是对教师行为的一种约束,但细细想来,对于我们教育对象来讲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如果教师在带班时随时可以接打电话、收发短信,那么传递给幼儿的信息就是接打电话、收发短信是最重要的事情,可以停下其他所有工作,这样的误解可能会影响到幼儿以后的认识和行为。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显然规则背后的逻辑是: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人的意义存在,人的创造发展,这是规则的根本依据,也是规章的最高逻辑、最根本的宗旨。
这里,也自然关涉到另一个问题:文化的实质是人化。在无锡实幼,人不仅成了文化的体验者享用者,人正在争取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所谓“草根论坛”,就是人创造文化的论坛。我们是草根有素朴的情怀,有最活跃最旺盛最宝贵的创造性。无锡实幼的真正美丽,是人的美丽。
叶岚,沿着文化的逻辑,去永远追寻学校之美追寻教育之美,追寻人生之美。
何为文化?文化何为?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对其最普遍也最简洁的解答是:文化是一种力量。这当然非常准确,但这样的回答还不够。比如,“硬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文化是重要的硬实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量。这显然又是一种进步,但还不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讨论过用什么来定义发展,最后的结论是:用文化来定义发展。这一定义意味着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而且引导着发展的转向,即转向文化。其实,恩格斯早就指出: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正是基于对“文化何为”的深刻认知和实践中的深度体验,叶岚园长提出用文化来治理学校,显然这是一种具有高度的智慧选择,说明她在文化自觉之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这是十分可喜的,又是值得赞赏的。
曾经有人用了这么一个比喻:文化像一座监狱。这一比喻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文化怎么像监狱呢?仔细想一想,还是很有道理的,那就是我们对文化似乎熟悉但又非常陌生,陌生中还有一点神秘感,因此,我们需要去探究,打开监狱之门。爱德华·霍尔绝不是只从表面上去描摹文化,而是从人对文化的认知作了一个生动的阐释。叶岚园长提出文化治校的命题,正是要对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切的了解,从陌生走向熟悉,从神秘走向神圣。这一过程是一个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审美建构的过程。不难理解,“学校之美,在于文化”是向文化要美丽,是在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起美,文化即美。于是,我自然想到,无锡市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正在追寻文化,追寻意义,追寻理想,追寻真正的美丽。他们正从“文化陌生”中摆脱出来,日久天长自然会陶冶出文化的情操和文化的品格。
在这样的基础和前提下,无锡市实验幼儿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可喜的进展,开始形成了一些比较鲜明的特色。
首先,提出了办园的文化主张。“爱为核心”“以爱为魂”,这正是无锡市实验幼儿园的文化主张。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治理学校首先要的是明晰并坚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形成精神力量。在无锡实幼,爱,爱儿童,爱幼儿园,爱事业是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幼儿园的最大公约数。爱,是种情感,浓浓的,真挚的,带来的是暖认知;爱,是种方式,体验的,感悟的,吸引人的;爱,是一种能力,学会爱儿童,是情感伴随下的认知、方式上的综合,形成了能力;爱,是一种核心素养,支撑着发展,从爱的教育可以走向教育的公平。一个充满爱的幼儿园,应当是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其次,形成了精神品格。这一精神品格概括为“以实为本”。实,实在,实干,真实,务实。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形而上的,它实实在在地“活”在大家的行动中。因此,文化治理学校需要实干,在实干中锤炼出扎实的作风、朴实的品格如果你到无锡实幼去看一看,体会到、感受到的一定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风气。浮躁、浮夸,在这里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张扬、炫耀,在这里是永远被拒之门外的。的确,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表达的一定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品格。无锡实幼,正在用行为品格创造最美丽的校园。
再次,创造“规则背后的逻辑”。文化治理学校并不排斥更不否定规则,规则、制度本身就是文化的应有之义,一所没有规则的学校自然是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当今社会,也包括当今的学校,需要建构必要的规则,以此形成必要的秩序,规则缺席了,就无秩序可言了。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规则和制度。叶岚园长这么认为:“在规则制度的后面应该还蕴含着我们并没有认识到的逻辑、意义和价值。”她举了一个例子:“带班时间不能使用手机接打电话、收发短信”这一规章制度,从表面看是对教师行为的一种约束,但细细想来,对于我们教育对象来讲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如果教师在带班时随时可以接打电话、收发短信,那么传递给幼儿的信息就是接打电话、收发短信是最重要的事情,可以停下其他所有工作,这样的误解可能会影响到幼儿以后的认识和行为。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显然规则背后的逻辑是: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人的意义存在,人的创造发展,这是规则的根本依据,也是规章的最高逻辑、最根本的宗旨。
这里,也自然关涉到另一个问题:文化的实质是人化。在无锡实幼,人不仅成了文化的体验者享用者,人正在争取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所谓“草根论坛”,就是人创造文化的论坛。我们是草根有素朴的情怀,有最活跃最旺盛最宝贵的创造性。无锡实幼的真正美丽,是人的美丽。
叶岚,沿着文化的逻辑,去永远追寻学校之美追寻教育之美,追寻人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