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合并前的各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其结构和功能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合并后与各学校原有的学校文化势必会发生排斥、冲突和碰撞。如何结合原来各学校文化的优点,实现学校文化的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学校文化的重建,以加快学校的实质性融合和发展,笔者认为重点和出发点是学校精神的确立与弘扬。
一学校精神在合并学校中的地位与意义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学校精神的凝练在合并学校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学校员工凝聚力的需要。学校合并有些属于政府决策,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政府意志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操作。而学校合并后的实质融合与合并办学目标的实现,仅有领导的主观愿望是不够的,它需要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随着学校合并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权力调整和利益整合,各种矛盾自然会暴露显现,建构学校精神对于减少或消除矛盾,调整学校员工的心态,增强人心的合力与凝聚力具有导向和凝聚的作用。二是整合学校文化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合并前,各学校都以一个独立的文化主体存在着,如何很好地实现对多样文化的“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首先确立合并学校文化集中表现和高度凝聚的学校精神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没有学校精神的确立,原各学校所具有的不同特质文化间会继续产生一定惯性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碰撞;如果没有学校精神的引领,各文化主体难以在核心价值观上达成一致,合并学校就会人心涣散,成为一盘散沙;如果没有学校精神的整合,学校发展就缺乏推动力,原来存在的人浮于事、资源浪费、人际矛盾、部门利益和利益冲突等弊端,将继续困扰学校的深入发展。三是打造合并学校特色的需要。学校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和高度凝聚,其建构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表现了学校的魅力和个性所在,以及学校的哲学信念和目标要求,而独特的魅力和个性构成了一所学校的特色。学校若缺少或失去自己固有的特色,自然也就不具有吸引社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力。合并学校要想提高办学层次,跻身于名校行列,必须以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做支撑,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较高的社会认同,进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优势的契机。
二合并学校中学校精神提炼与升华的问题分析
1办学理念的差异影响办学思想的统一
学校作为一个进行文化传承和科学创新的现代专业组织,其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追求,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起着重要作用。办学理念的继承性、稳定性和习惯性决定了学校合并后的相互磨合和融合的艰难性。对于参加合并的每一所学校来说,要其放弃、改变经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办学理念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校级领导的管理思想会出现难以形成共识的问题,影响领导层的事务决策质量和效率。办学理念的差异同时会影响各种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和效果,加大融合的难度。
2价值观的冲突不利于合并学校的健康发展
学校精神本质上所体现的是关于学校以及生活在学校内的人们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体现出学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学校声誉、道德规范、学术风尚、师生言行等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果合并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价值观存在很大分歧,就会产生“离心力”,无法协同合作。学校合并的目的在于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在资源分配和人事安排上,势必会触及原各学校的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当现实与期望出现差距时,一部分人员在心理上就会出现失衡状态,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中还会出现各种“非正式组织”,对合并学校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3原有学校的个性特色衍生出的优越感影响了学校精神的凝炼
学校精神是每个学校在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上所酿就出来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学校成员由于始终处在原有的自身习以为常的文化情境中,因而总认为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最正确、最好的。它使人们对原有学校精神所倡导的准则保持信心,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自豪感和维护欲。这对合并学校实现学校精神的整合与趋同带来困难。
三合并学校中学校精神提炼的基本策略
提炼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其过程实质上就是聚焦、扬弃的过程,更是构建、重塑的过程。其关键步骤包括了解读、评估、提炼、表达等重要环节。尤其是提炼环节,提炼出来的学校精神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也不是一项教育政策,更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学校现状的提升,学校特质的表达,以及全校师生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教学思想体系的结晶。因此,提炼不仅仅是挖掘、解读,亦不仅仅是聚焦、扬弃,而更重要的是构建、重塑。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提炼应具有以下特征:
1代表学校的传统文化
学校文化在学校建立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它是一代又一代在这里成长的人们对学校生活的体验与发现、对教育教学问题永不停息的发问与追逐、对学校状况和教育规律不懈的探索与研究的结晶。学校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文化的独特性。提炼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自然应当从学校的历史出发,构建、塑造学校的学校精神更离不开学校的独特历史。在提炼学校精神时,应当收集学校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故事,可以组织一些亲历学校发展的人,特别是历任校长或退休教师,请他们讲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也可以组织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让他们谈谈在学校生涯中的难忘经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与事等等;还可以从学校的文献中寻找学校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总之,要从历史的角度追踪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挖掘学校精神的源泉。
2代表当前先进的文化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创建的,而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提炼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自然应当表达的是学校的先进文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导向性。学校精神要能引领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整体工作指明方向。第二,精神性。学校精神要具有精神感召力,要成为积极影响全体师生行动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力量。第三,时代性。学校精神既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也要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
3代表学校特质的文化
一所学校之所以是它自己,而不是其他别的学校,肯定有它自己的独特性。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独特的环境、独特的人群……表达学校精神就是要突出自己学校特有的、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和直线型的行政管理态度与方式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整齐划一地使用“勤奋”“求实”“文明”“创新”等表达符号,没有自己的特色,显现不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文化,没有突出属于学校自己的独特文化。
4代表学校统整的文化
学校精神应当代表学校统整的文化,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表达与内涵的一致。表达学校精神的语句应该与学校文化的实然状态相符合,避免“口号与现实的脱离”,走向“概念的沼泽地”。二是文化现象背后精神实质的统一。学校文化现象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但是我们要表达的是这些现象所共同具有的一致的精神实质。学校在各方面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围绕学校的核心文化即学校精神展开的,目的是不断促进学校统整文化的进一步形成。相反,有些学校为了搞文化建设,热衷于物化的硬件设施,把学校建成“宾馆”,热衷于各种热热闹闹的活动,热衷于宣传、形象设计等。这些脱离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做法,并不利于形成统整的学校文化。
四弘毅精神——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的精神提炼与培育的个案研究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是由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无锡市工业学校三所学校于2002年、2006年经无锡市政府批准两度合并组建而成,在“三校”合并前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经过近几年的碰撞及混合、磨合、融合,通过不断总结、凝练,融会成了独具个性的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精神——弘毅精神。“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取其“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之意,旨在让师生弘扬远大的志向、锤炼坚韧的毅力。其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了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以往和今后发展的奋斗风貌。
1“弘毅精神”在争论中凝聚共识
在合并之初,由于原有学校精神文化存在的差异,对弘毅精神的提炼,经历了争论、聚焦、承认和接纳的过程。在学校精神提炼过程中,全校师生员工在争论中承袭了多年积淀于各学校办学历程中为广大师生共同认同的话语符号:弘大坚毅”。形成了关于弘毅精神的三个共识。首先:“弘毅”是无锡师范第一任校长顾悼先生于1911年建校时为学校提的校训,其“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精神内涵不仅反映在无锡师范与洛社师范两所近百年老校曲折艰辛但不断发展的办学历程中,同时也反映在以“勤奋求实,艰苦奋斗”为宗旨的工业学校身上。把“弘毅”校训上升为“弘毅”精神,充分反映了合并前各校乃至现在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具有一种震撼力和穿透力,是对学校历史渊源自然而又独特的解读,是对学校文化个性的定格和张扬。其次:经过合并几年来学校的混合、磨合、融合历程,特别是在迎接省教育学院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充分能感受到和体现出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一致认同弘毅精神是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必需的内在精神追求。再次: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以弘毅精神为内涵,是今后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不竭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弘毅精神的形成、弘扬和丰富发展的历程,既是学校锐意改革、发展壮大的发展史,也是锡师人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艰苦奋斗史。全校师生只有坚持“弘毅精神”,才能更快地推进学校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校的发展。
2“弘毅精神”在塑造中推进融合
学校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合并学校不仅要阐释学校精神的内涵和功能,更着眼于学校精神的培育和建设。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经历了合并后的四年发展历程。在发展历程中,学校非常重视营造观念文化以塑造学校精神,加快学校的融合,具体操作是:(1)精神引领:从引领教师认识自己的学校精神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活动反观学校的发展历程,透视学校的行进轨迹,在分享荣誉中,带给教师内心的感动,让广大教师了解学校精神在学校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是如何引领航程,被师生熟知并延续下来的。例,为了使弘毅精神在锡师学子身上得以彰显和发扬,学校将“弘毅”两字镌刻在校园的重要位置,让师生每天在熏陶下成长,使学校精神由人为强化到自然内化。学校还广泛收集散落于各地的历史资料,建成了资料翔实、陈品丰富、内容全面的校史馆,供全校师生学习与参观。(2)文化熏陶: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精神产生的土壤。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一要优化物质景观系统。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形成了美的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有绿树成荫的桂花树,有蜿蜒的校园山石,有雅致的尊师亭,更有朗朗的书声和浓浓的学习氛围。正在建设中的新校区更是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二要规范行为文化系统。一个学校的风气其影响力往往比简单说教来得更迅速、更深刻、更有效。我们努力践行“敬教垂范、兼容通达”的教风、“明志进德、励学笃行”的学风,从而真正实现“至诚求是、博学自强”的校风。(3)名师垂范:前台湾暨南大学校长李家同说:“任何一所学校的精神,其实永远有这所学校的老师来代表,如果这所学校有一批有学问而又有崇高道德的老师,这所学校就会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因此,培养和弘扬学校精神,必须让名师既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播者、实践者和传承者,又成为学校精神的“代言人”。在我校近百年办学历程中涌现的以及现在正在活跃着的名师,他们是学校精神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实践者.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3“弘毅精神”在弘扬中与时俱进
弘毅精神不仅要继续传统,更要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学校两度合并后,迅速而有效地整合了总体办学资源,完成了内部学科重组和管理机构调整改革,明确学校已进入了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期。锡师人正根据新形势,调整新策略,在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高等教育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努力把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办成具有教师教育和以财经服务为鲜明特色的,普高和成高、师范和非师范兼容、职前和职后一体的,为无锡及区域的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服务的高等学校。这一目标的达成赋予了“弘毅精神”新的内涵,今日学校之“弘毅”品格,已是原有校训的拓展与补充,它融入锡师人求实务本、开拓创新的精神。弘毅之志,已成为锡师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勤学苦练、奋斗奉献的宏伟志向,以坚毅刚强之品格、恢宏远大之胸襟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力争上游,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学校美好的未来。
五结语
学校精神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底蕴。合并学校的混合、磨合、融合须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历程,因而合并学校的精神整合与传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合并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只有坚持“学校精神”,充分认识合并学校精神整合与传承的重要性、艰巨性,增强文化融合的紧迫感,才能扎实推进学校文化融合的进程,进而达到实质性融合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冯向东.论并校中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
[3]王成孚.发展与融合:合并高校改革的战略思考[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
[4]桂世权.论学校精神的价值与培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查有粱.中学之精神[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一学校精神在合并学校中的地位与意义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学校精神的凝练在合并学校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学校员工凝聚力的需要。学校合并有些属于政府决策,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政府意志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操作。而学校合并后的实质融合与合并办学目标的实现,仅有领导的主观愿望是不够的,它需要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随着学校合并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权力调整和利益整合,各种矛盾自然会暴露显现,建构学校精神对于减少或消除矛盾,调整学校员工的心态,增强人心的合力与凝聚力具有导向和凝聚的作用。二是整合学校文化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合并前,各学校都以一个独立的文化主体存在着,如何很好地实现对多样文化的“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首先确立合并学校文化集中表现和高度凝聚的学校精神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没有学校精神的确立,原各学校所具有的不同特质文化间会继续产生一定惯性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碰撞;如果没有学校精神的引领,各文化主体难以在核心价值观上达成一致,合并学校就会人心涣散,成为一盘散沙;如果没有学校精神的整合,学校发展就缺乏推动力,原来存在的人浮于事、资源浪费、人际矛盾、部门利益和利益冲突等弊端,将继续困扰学校的深入发展。三是打造合并学校特色的需要。学校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和高度凝聚,其建构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表现了学校的魅力和个性所在,以及学校的哲学信念和目标要求,而独特的魅力和个性构成了一所学校的特色。学校若缺少或失去自己固有的特色,自然也就不具有吸引社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力。合并学校要想提高办学层次,跻身于名校行列,必须以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做支撑,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较高的社会认同,进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优势的契机。
二合并学校中学校精神提炼与升华的问题分析
1办学理念的差异影响办学思想的统一
学校作为一个进行文化传承和科学创新的现代专业组织,其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追求,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起着重要作用。办学理念的继承性、稳定性和习惯性决定了学校合并后的相互磨合和融合的艰难性。对于参加合并的每一所学校来说,要其放弃、改变经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办学理念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校级领导的管理思想会出现难以形成共识的问题,影响领导层的事务决策质量和效率。办学理念的差异同时会影响各种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和效果,加大融合的难度。
2价值观的冲突不利于合并学校的健康发展
学校精神本质上所体现的是关于学校以及生活在学校内的人们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体现出学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学校声誉、道德规范、学术风尚、师生言行等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果合并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价值观存在很大分歧,就会产生“离心力”,无法协同合作。学校合并的目的在于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在资源分配和人事安排上,势必会触及原各学校的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当现实与期望出现差距时,一部分人员在心理上就会出现失衡状态,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中还会出现各种“非正式组织”,对合并学校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3原有学校的个性特色衍生出的优越感影响了学校精神的凝炼
学校精神是每个学校在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上所酿就出来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学校成员由于始终处在原有的自身习以为常的文化情境中,因而总认为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最正确、最好的。它使人们对原有学校精神所倡导的准则保持信心,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自豪感和维护欲。这对合并学校实现学校精神的整合与趋同带来困难。
三合并学校中学校精神提炼的基本策略
提炼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其过程实质上就是聚焦、扬弃的过程,更是构建、重塑的过程。其关键步骤包括了解读、评估、提炼、表达等重要环节。尤其是提炼环节,提炼出来的学校精神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也不是一项教育政策,更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学校现状的提升,学校特质的表达,以及全校师生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教学思想体系的结晶。因此,提炼不仅仅是挖掘、解读,亦不仅仅是聚焦、扬弃,而更重要的是构建、重塑。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提炼应具有以下特征:
1代表学校的传统文化
学校文化在学校建立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它是一代又一代在这里成长的人们对学校生活的体验与发现、对教育教学问题永不停息的发问与追逐、对学校状况和教育规律不懈的探索与研究的结晶。学校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文化的独特性。提炼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自然应当从学校的历史出发,构建、塑造学校的学校精神更离不开学校的独特历史。在提炼学校精神时,应当收集学校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故事,可以组织一些亲历学校发展的人,特别是历任校长或退休教师,请他们讲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也可以组织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让他们谈谈在学校生涯中的难忘经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与事等等;还可以从学校的文献中寻找学校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总之,要从历史的角度追踪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挖掘学校精神的源泉。
2代表当前先进的文化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创建的,而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提炼合并学校的学校精神自然应当表达的是学校的先进文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导向性。学校精神要能引领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整体工作指明方向。第二,精神性。学校精神要具有精神感召力,要成为积极影响全体师生行动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力量。第三,时代性。学校精神既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也要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
3代表学校特质的文化
一所学校之所以是它自己,而不是其他别的学校,肯定有它自己的独特性。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独特的环境、独特的人群……表达学校精神就是要突出自己学校特有的、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和直线型的行政管理态度与方式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整齐划一地使用“勤奋”“求实”“文明”“创新”等表达符号,没有自己的特色,显现不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文化,没有突出属于学校自己的独特文化。
4代表学校统整的文化
学校精神应当代表学校统整的文化,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表达与内涵的一致。表达学校精神的语句应该与学校文化的实然状态相符合,避免“口号与现实的脱离”,走向“概念的沼泽地”。二是文化现象背后精神实质的统一。学校文化现象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但是我们要表达的是这些现象所共同具有的一致的精神实质。学校在各方面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围绕学校的核心文化即学校精神展开的,目的是不断促进学校统整文化的进一步形成。相反,有些学校为了搞文化建设,热衷于物化的硬件设施,把学校建成“宾馆”,热衷于各种热热闹闹的活动,热衷于宣传、形象设计等。这些脱离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做法,并不利于形成统整的学校文化。
四弘毅精神——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的精神提炼与培育的个案研究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是由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无锡市工业学校三所学校于2002年、2006年经无锡市政府批准两度合并组建而成,在“三校”合并前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经过近几年的碰撞及混合、磨合、融合,通过不断总结、凝练,融会成了独具个性的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精神——弘毅精神。“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取其“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之意,旨在让师生弘扬远大的志向、锤炼坚韧的毅力。其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了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以往和今后发展的奋斗风貌。
1“弘毅精神”在争论中凝聚共识
在合并之初,由于原有学校精神文化存在的差异,对弘毅精神的提炼,经历了争论、聚焦、承认和接纳的过程。在学校精神提炼过程中,全校师生员工在争论中承袭了多年积淀于各学校办学历程中为广大师生共同认同的话语符号:弘大坚毅”。形成了关于弘毅精神的三个共识。首先:“弘毅”是无锡师范第一任校长顾悼先生于1911年建校时为学校提的校训,其“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精神内涵不仅反映在无锡师范与洛社师范两所近百年老校曲折艰辛但不断发展的办学历程中,同时也反映在以“勤奋求实,艰苦奋斗”为宗旨的工业学校身上。把“弘毅”校训上升为“弘毅”精神,充分反映了合并前各校乃至现在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具有一种震撼力和穿透力,是对学校历史渊源自然而又独特的解读,是对学校文化个性的定格和张扬。其次:经过合并几年来学校的混合、磨合、融合历程,特别是在迎接省教育学院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充分能感受到和体现出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一致认同弘毅精神是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必需的内在精神追求。再次: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以弘毅精神为内涵,是今后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不竭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弘毅精神的形成、弘扬和丰富发展的历程,既是学校锐意改革、发展壮大的发展史,也是锡师人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艰苦奋斗史。全校师生只有坚持“弘毅精神”,才能更快地推进学校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校的发展。
2“弘毅精神”在塑造中推进融合
学校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合并学校不仅要阐释学校精神的内涵和功能,更着眼于学校精神的培育和建设。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经历了合并后的四年发展历程。在发展历程中,学校非常重视营造观念文化以塑造学校精神,加快学校的融合,具体操作是:(1)精神引领:从引领教师认识自己的学校精神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活动反观学校的发展历程,透视学校的行进轨迹,在分享荣誉中,带给教师内心的感动,让广大教师了解学校精神在学校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是如何引领航程,被师生熟知并延续下来的。例,为了使弘毅精神在锡师学子身上得以彰显和发扬,学校将“弘毅”两字镌刻在校园的重要位置,让师生每天在熏陶下成长,使学校精神由人为强化到自然内化。学校还广泛收集散落于各地的历史资料,建成了资料翔实、陈品丰富、内容全面的校史馆,供全校师生学习与参观。(2)文化熏陶: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精神产生的土壤。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一要优化物质景观系统。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形成了美的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有绿树成荫的桂花树,有蜿蜒的校园山石,有雅致的尊师亭,更有朗朗的书声和浓浓的学习氛围。正在建设中的新校区更是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二要规范行为文化系统。一个学校的风气其影响力往往比简单说教来得更迅速、更深刻、更有效。我们努力践行“敬教垂范、兼容通达”的教风、“明志进德、励学笃行”的学风,从而真正实现“至诚求是、博学自强”的校风。(3)名师垂范:前台湾暨南大学校长李家同说:“任何一所学校的精神,其实永远有这所学校的老师来代表,如果这所学校有一批有学问而又有崇高道德的老师,这所学校就会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因此,培养和弘扬学校精神,必须让名师既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播者、实践者和传承者,又成为学校精神的“代言人”。在我校近百年办学历程中涌现的以及现在正在活跃着的名师,他们是学校精神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实践者.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3“弘毅精神”在弘扬中与时俱进
弘毅精神不仅要继续传统,更要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学校两度合并后,迅速而有效地整合了总体办学资源,完成了内部学科重组和管理机构调整改革,明确学校已进入了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期。锡师人正根据新形势,调整新策略,在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高等教育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努力把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办成具有教师教育和以财经服务为鲜明特色的,普高和成高、师范和非师范兼容、职前和职后一体的,为无锡及区域的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服务的高等学校。这一目标的达成赋予了“弘毅精神”新的内涵,今日学校之“弘毅”品格,已是原有校训的拓展与补充,它融入锡师人求实务本、开拓创新的精神。弘毅之志,已成为锡师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勤学苦练、奋斗奉献的宏伟志向,以坚毅刚强之品格、恢宏远大之胸襟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力争上游,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学校美好的未来。
五结语
学校精神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底蕴。合并学校的混合、磨合、融合须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历程,因而合并学校的精神整合与传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合并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只有坚持“学校精神”,充分认识合并学校精神整合与传承的重要性、艰巨性,增强文化融合的紧迫感,才能扎实推进学校文化融合的进程,进而达到实质性融合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冯向东.论并校中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
[3]王成孚.发展与融合:合并高校改革的战略思考[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
[4]桂世权.论学校精神的价值与培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查有粱.中学之精神[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