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语文课堂中,大部分教师习惯完全控制课堂,避免出现错误。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流畅顺利,无懈可击,实则死板无趣,缺乏活力,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尝试运用“示错法”,适度制造错误,促进生成性行为,鼓励学生大胆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在纠错的过程中培养其问题意识,增强其语文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高中语文;示错法;思维;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1701
“示错”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后的选择,既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成功的“示错”不仅能激活课堂,丰富学生认知体验,让其深入文本探究感悟,还能加深其学习印象,促进精神、快乐的传递,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结合实例围绕人教版教材具体探究“示错法” 的运用。
一、巧妙“设错”——激活思维,深入探究
所谓“设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一些小陷阱,让学生在“错误”的启发下自主探究,找到正确思考方向,得出合理解释。成功的示错,能让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似繁杂错误,实则只要大胆突破,便豁然开朗。
如何设错以及在何处设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这不仅关乎课堂效果,更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可在文题处设错,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教学,二来激活思维,调动课堂氛围。在教学《〈我与地坛〉(节选)》时,我就在板书时故意漏掉“(节选)”,粗心的学生没有发现,而善于观察的学生就马上察觉到了,随即指出我的“错误”,这时我就会把握机会,与其适当交流:“为什么一定要加上‘(节选)’?有什么区别?”學生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教材对于这篇文章的编排不太合理,虽然说明了是‘我与地坛’,但文章第二部分花较多笔墨写了‘我与母亲’,似乎有些偏离。但我在阅读全文时就没有这个问题。”学生这样的表达,不仅回答了我的问题,更体现了自身对于文本的见解,无形中增强了其他学生了解原著的兴趣。随后,我对其进行表扬,借助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导入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写错”,我还会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有意“读错”,借刺激学生的“听”,带动其思维,鼓励其斟酌字词,深入探究。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我就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错读为“于是不多久,便剩我一个人在书房里”,看似差不离,其实有很大区别,我一读完就有学生发现了,马上指出。这时,我就引导其思考:这样微小的变化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这一小“错”激发了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学生开始埋头思考起来。片刻之后,我便让其自由表达。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像“‘剩’字位置的变动产生了被动的意味,有被人遗弃的感觉”“主人公刚回到鲁镇不久,就被看成是多余物似的,四叔何时离开自己也不曾察觉”等,都不断靠近文本,了解到了文句内涵。为了深化理解,我就适当总结:“小说一开始就点出‘我’因为‘不投机’被冷落,表明了‘我’和环境的格格不入,这为‘我’之后与祥林嫂的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由此,学生就在纠“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文本细节的理解,为剖析小说主题奠定了基础。
二、 灵活“用错”——引导辨析,深化感悟
在“设错”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用我们主动设计,由于版本的问题,有些文本自身就存在矛盾,这时就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借“错”引思,鼓励学生辨析理解。
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就出现了版本的问题,为了突出这一点,更好地引导学生,我先将整首词呈现在黑板上,然后抓住“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发问:对于这一句中的“樯橹”你们有何疑问?学生联系已有的认知经验,马上提出“樯橹”还可写成“强虏”,但并不清楚哪个是标准写法。对此,我就让学生展开辩论,让其各自为营,表达自己的看法,前提是不看书下的注释。这一设计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随即活跃起来。赞成是“强虏”的学生较少,他们首先陈述:“这里的‘强虏’指的是强劲的敌人,特指曹军,巧妙地借曹军之‘强’反衬出周郎之‘高’。”说得不错,但是赞成“樯橹”的学生也不示弱,派了一个代表阐述看法:“‘樯橹’在这里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指的是‘曹操水军’,在表达上更加含蓄,不仅如此,这与赤壁之战的史实更加吻合,仅仅两个字就能让人联想到曹军‘舳舻千里,荆旗蔽空’的浩大场面,以此强有力地反衬出周郎指挥得当、年轻有为的形象,深刻体现出词人不受赏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恰当地为抒情做了铺垫。”说到这里,赞成“强虏”的学生已经无法辩驳。这时考虑到学生心情,我适当缓和气氛,将其解释为“版本问题”,以此避免尴尬,让教学顺利推进。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设错”,借助对字词的理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尝试着辨析理解,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总之,“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语文课堂上的错误,不论是学生暴露出的真错误,还是我们精心设计的小“错误”,都可以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错”的土壤中自主探究,长出“美”的果实来,促进自身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周侯辰)
[关键词]高中语文;示错法;思维;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1701
“示错”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后的选择,既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成功的“示错”不仅能激活课堂,丰富学生认知体验,让其深入文本探究感悟,还能加深其学习印象,促进精神、快乐的传递,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结合实例围绕人教版教材具体探究“示错法” 的运用。
一、巧妙“设错”——激活思维,深入探究
所谓“设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一些小陷阱,让学生在“错误”的启发下自主探究,找到正确思考方向,得出合理解释。成功的示错,能让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似繁杂错误,实则只要大胆突破,便豁然开朗。
如何设错以及在何处设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这不仅关乎课堂效果,更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可在文题处设错,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教学,二来激活思维,调动课堂氛围。在教学《〈我与地坛〉(节选)》时,我就在板书时故意漏掉“(节选)”,粗心的学生没有发现,而善于观察的学生就马上察觉到了,随即指出我的“错误”,这时我就会把握机会,与其适当交流:“为什么一定要加上‘(节选)’?有什么区别?”學生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教材对于这篇文章的编排不太合理,虽然说明了是‘我与地坛’,但文章第二部分花较多笔墨写了‘我与母亲’,似乎有些偏离。但我在阅读全文时就没有这个问题。”学生这样的表达,不仅回答了我的问题,更体现了自身对于文本的见解,无形中增强了其他学生了解原著的兴趣。随后,我对其进行表扬,借助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导入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写错”,我还会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有意“读错”,借刺激学生的“听”,带动其思维,鼓励其斟酌字词,深入探究。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我就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错读为“于是不多久,便剩我一个人在书房里”,看似差不离,其实有很大区别,我一读完就有学生发现了,马上指出。这时,我就引导其思考:这样微小的变化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这一小“错”激发了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学生开始埋头思考起来。片刻之后,我便让其自由表达。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像“‘剩’字位置的变动产生了被动的意味,有被人遗弃的感觉”“主人公刚回到鲁镇不久,就被看成是多余物似的,四叔何时离开自己也不曾察觉”等,都不断靠近文本,了解到了文句内涵。为了深化理解,我就适当总结:“小说一开始就点出‘我’因为‘不投机’被冷落,表明了‘我’和环境的格格不入,这为‘我’之后与祥林嫂的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由此,学生就在纠“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文本细节的理解,为剖析小说主题奠定了基础。
二、 灵活“用错”——引导辨析,深化感悟
在“设错”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用我们主动设计,由于版本的问题,有些文本自身就存在矛盾,这时就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借“错”引思,鼓励学生辨析理解。
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就出现了版本的问题,为了突出这一点,更好地引导学生,我先将整首词呈现在黑板上,然后抓住“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发问:对于这一句中的“樯橹”你们有何疑问?学生联系已有的认知经验,马上提出“樯橹”还可写成“强虏”,但并不清楚哪个是标准写法。对此,我就让学生展开辩论,让其各自为营,表达自己的看法,前提是不看书下的注释。这一设计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随即活跃起来。赞成是“强虏”的学生较少,他们首先陈述:“这里的‘强虏’指的是强劲的敌人,特指曹军,巧妙地借曹军之‘强’反衬出周郎之‘高’。”说得不错,但是赞成“樯橹”的学生也不示弱,派了一个代表阐述看法:“‘樯橹’在这里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指的是‘曹操水军’,在表达上更加含蓄,不仅如此,这与赤壁之战的史实更加吻合,仅仅两个字就能让人联想到曹军‘舳舻千里,荆旗蔽空’的浩大场面,以此强有力地反衬出周郎指挥得当、年轻有为的形象,深刻体现出词人不受赏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恰当地为抒情做了铺垫。”说到这里,赞成“强虏”的学生已经无法辩驳。这时考虑到学生心情,我适当缓和气氛,将其解释为“版本问题”,以此避免尴尬,让教学顺利推进。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设错”,借助对字词的理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尝试着辨析理解,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总之,“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语文课堂上的错误,不论是学生暴露出的真错误,还是我们精心设计的小“错误”,都可以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错”的土壤中自主探究,长出“美”的果实来,促进自身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