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切实可行的各种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挖掘学习潜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创设 教学情境 思考
一、什么是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的催化剂;它也是认识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桥梁。
二、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产生好的学习体验的课堂是低效的,不能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仅仅教会学生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学习。知识是盐,生活是汤,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才能显示出它的美味,学生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这就需要教学情境的创设。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途径
1.借助具体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境。科学世界的知识是通过枯燥的文字符号或图表表征出来的,本来很有趣味的知识却被繁杂的文字符号过图表所掩盖,这导致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没有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联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例,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很多知识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比如在化学学习中,在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时,这样举例:氯原子为了有八个电子,“抢”了钠原子的一个电子,犯罪了,被关(用中括号)了一年(带一个负电荷)。通过这个情境的设计,学生立刻记住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规范,不用再费力地记忆这些枯燥的规范。
2.借助实物、实验等创设教学情境。以化学实验为例,从仪器装置到药品配制,从实验过程中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到新物质生成,其中有形、色、态、味的变化,又有气体的生成和沉淀的析出,或光、电、热现象。学生学习化学正是立足于对这些现象的感知和观察。如讲氯气时,一般先由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再通过学生看到的直观形象,概括出氯的重要化学性质,即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3.借助知识网络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的知识。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结,离开了网络,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而体现其有意义的价值。
4.借助学科背景创设教学情境。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认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感受该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价值。如:在化学课堂上联系化学史,利用化学家们在化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态度、高尚情怀,以及他们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来教育学生,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等都是十分必要并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5.借助行为、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在学习中很多知识仅仅通过语言表达是不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形象的动作、表情等创设情境,来配合语言表达一些抽象的问题,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化学课上讲到乙烯加聚反应原理时,找了8-9名学生扮演乙烯分子,和我一起“表演”乙烯加聚的过程;又如,老师讲到“某物品很大”,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朗读幽美的诗文时可以表现地很陶醉等等。
6.借助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四、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1.避免形式化;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与教学内容有实质性的联系,而不是在课程内容(珠宝)上罩上一个精美的盒子,学生只会被精美的盒子所吸引,而忘记更重要的是盒子里面的珠宝(课程)。
2.情境真实原则;(1)从客观场景上分析,情境的创设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偏离了实际情况。(2)从主观情感上分析,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真是情感的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
3.“最近发展区”原则;我们的传统教学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跳一跳摘果子”,你站在那里摘不到果实,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到。这样的教学就是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使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4.辅助性原则;情境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沟通和转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我们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学习的工具,如果学生已经进入抽象思维了,便不需要什么东西都回到形象上去了,否则,反而会压制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应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总之,教学中合理的应用情境,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
【关键词】创设 教学情境 思考
一、什么是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的催化剂;它也是认识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桥梁。
二、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产生好的学习体验的课堂是低效的,不能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仅仅教会学生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学习。知识是盐,生活是汤,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才能显示出它的美味,学生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这就需要教学情境的创设。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途径
1.借助具体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境。科学世界的知识是通过枯燥的文字符号或图表表征出来的,本来很有趣味的知识却被繁杂的文字符号过图表所掩盖,这导致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没有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联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例,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很多知识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比如在化学学习中,在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时,这样举例:氯原子为了有八个电子,“抢”了钠原子的一个电子,犯罪了,被关(用中括号)了一年(带一个负电荷)。通过这个情境的设计,学生立刻记住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规范,不用再费力地记忆这些枯燥的规范。
2.借助实物、实验等创设教学情境。以化学实验为例,从仪器装置到药品配制,从实验过程中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到新物质生成,其中有形、色、态、味的变化,又有气体的生成和沉淀的析出,或光、电、热现象。学生学习化学正是立足于对这些现象的感知和观察。如讲氯气时,一般先由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再通过学生看到的直观形象,概括出氯的重要化学性质,即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3.借助知识网络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的知识。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结,离开了网络,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而体现其有意义的价值。
4.借助学科背景创设教学情境。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认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感受该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价值。如:在化学课堂上联系化学史,利用化学家们在化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态度、高尚情怀,以及他们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来教育学生,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等都是十分必要并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5.借助行为、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在学习中很多知识仅仅通过语言表达是不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形象的动作、表情等创设情境,来配合语言表达一些抽象的问题,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化学课上讲到乙烯加聚反应原理时,找了8-9名学生扮演乙烯分子,和我一起“表演”乙烯加聚的过程;又如,老师讲到“某物品很大”,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朗读幽美的诗文时可以表现地很陶醉等等。
6.借助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四、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1.避免形式化;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与教学内容有实质性的联系,而不是在课程内容(珠宝)上罩上一个精美的盒子,学生只会被精美的盒子所吸引,而忘记更重要的是盒子里面的珠宝(课程)。
2.情境真实原则;(1)从客观场景上分析,情境的创设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偏离了实际情况。(2)从主观情感上分析,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真是情感的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
3.“最近发展区”原则;我们的传统教学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跳一跳摘果子”,你站在那里摘不到果实,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到。这样的教学就是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使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4.辅助性原则;情境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沟通和转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我们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学习的工具,如果学生已经进入抽象思维了,便不需要什么东西都回到形象上去了,否则,反而会压制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应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总之,教学中合理的应用情境,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