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生来就有科学家那样的探索意识,他们试图像科学家一样对世界提出疑问,并建立自己的理论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因此,早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就应该获得真正有意义的STEM学习经验,并将这样正向的积极体验延续到今后的学习中。近年来,我园结合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的主题探究,以主题项目研究为载体,在项目活动中开展STEM教育。这样的项目学习,强调与真实世界的联系,采用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互动活动,达到“学习无处不在”的效果。本文以STEM项目活动“小菜园的大棚”为例,谈班级STEM项目的开展与实施。
“小菜园的大棚”活动源自中班孩子的户外种植。学期初播下的种子由于连续暴雨一直没发芽,教师和孩子们重新翻种,两周过去了,也没动静。“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于孩子们的疑问,教师没有立即作答,而是让他们回家采访家中的“种菜高手”。孩子们收集了很多答案,其中一名搭建大棚种植草莓的幼儿家长告诉大家:“天气冷了,蔬菜也怕冷,会被冻坏,所以需要一个房子。”孩子们平时在上学路上都见过大棚,还有去草莓园摘草莓的经验,对大棚都不陌生,在小菜园搭建大棚的念头由此产生。
第一阶段:参观体验备经验
孩子们对大棚的了解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对于结构、功能、材料都比较陌生,于是教师为幼儿前期经验的形成做了一些准备。
1.参观大棚:通过参观,孩子们知道了大棚的基本外形、结构、功能、材料等。
2.说一说、画一画:参观结束后,幼儿将自己看到的大棚和同伴说一说,并且画下。
3.查阅资料:在我们的小菜地里,这样的大棚合适吗?什么样的大棚适合我们的小菜地呢?孩子们带着问题和父母共同查阅资料,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带入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4“.迷你大棚”手工:在实际搭建大棚前,教师设计了一次手工活动,让幼儿在纸上绘画一块小菜地,然后在资源库中选择材料搭建迷你大棚,作为一次初步的体验和探究,为后面的设计、搭建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做好准备。制作结束后,师幼谈话交流,教师对幼儿的想法进行了回应、提炼,帮助幼儿丰富经验。
第二阶段:设计制作出成果
1.搭建前的准备
设计草图:幼儿自主设计,画出大棚图样。
材料准备:同样长短的竹条若干根,锯子、剪刀、锤子、绳子、塑料布。
技术支持:幼儿园门卫爷爷是搭建大棚的高手,在搭建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他请教。
搭建步骤:①将竹条两头以跨越的方式插入小菜地;②盖上塑料布,将多出部分剪去;③将塑料布与支架固定。
2.第一次搭建:插竹条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拿住竹条两头,插进小菜园的泥土里。但是幼儿发现泥土太硬,竹条根本插不进去。询问了保安爷爷后,幼儿用锯子锯下小段的竹片,用锤子锤进泥土,再把竹片拔出,这样泥土中就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为了让洞与洞之间距离相等,选择了实物测量的方法。幼儿将竹条插进洞内,教师帮助插深,保证稳固。
3.第二次搭建:铺小路
这次搭建的目标是在支架上铺上塑料布。在铺塑料布的时候,孩子们发现支架摇摇晃晃,不够稳固。他们继续找保安爷爷寻找原因,原来大棚的支架缺少横条支撑,在保安爷爷的帮助下,孩子们在拱形支架上加上了三根支撑横条。
搭建后,教師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的大棚支架已经完工了,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孩子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纷纷表示都已经很棒了,可以开始盖塑料布了。但是保安爷爷提出:“这个大棚里没有路,以后菜都长出来了,你们怎么去采摘呢?”这时,班级里一名幼儿说:“我有办法,以前我们用砖块搭过的。”说罢,孩子们从幼儿园“生活广场”找来很多红砖,一个接一个开始铺设。很快,一条小路就完工了,为了让小路更为平整,孩子们在这里玩起了“小兔接龙跳”的游戏。
4.第三次搭建:盖塑料布
本次搭建的目的是铺盖塑料布。孩子们像玩太阳伞一样把塑料布展开,才发现这块塑料布实在太大了,纷纷表示要剪掉一些。教师提出:“剪掉多少呢?”孩子们开始讨论。由于幼儿有制作迷你大棚的经验,他们想到将塑料布盖在大棚上,然后进行裁剪,这样才会不大也不小。于是,孩子们分别站在两边,一边的孩子负责拉住塑料布,另一边的孩子开始用笔做“剪去处”的标记。孩子们推选出平时手工制作最棒的一个小朋友,将多余的塑料布剪去。
第三阶段:测试优化促完善
问题一:如何固定塑料布?
孩子们将塑料布绑好后,一阵大风吹来,塑料布鼓起来了,大棚也跟着左摇右晃,非常不牢固。怎么绑才牢固呢?“用胶水”“用双面胶”,这些答案立马被大家否定,他们纷纷表示,太阳晒过、下雨后就不黏了。用绳子绑,用长尾夹夹住呢?也不妥。孩子们请来门卫爷爷帮忙,门卫爷爷提出了用竹片将塑料布与支架夹住,再用绳子绑住固定的方法。
问题二:如何知道大棚里种的是什么呢?
大棚完工后,在整理材料时,一个孩子问:“草莓被塑料布盖住,别人怎么知道里面种的是什么呢?”另一个孩子提议,把原来插在小菜地里的展示牌拿过来,继续插进泥土。可有孩子提出异议:即使插在泥土里,也是在大棚的里面,别人根本看不见。有孩子提议把展示牌挂在门上,可门上没有挂钩。后来大家决定用颜料画在大棚的门上,这样会非常清晰。有的孩子画了草莓,代表这是草莓园;有的孩子画了大猪鼻子和小猪鼻子,分别代表大朱老师、小朱老师的班级…… 在门卫爷爷和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的大棚完工了。孩子们也想像草莓园一样,在大棚内种上草莓,于是他们买来了奶油草莓苗开始种植。80天后,他们吃上了甜甜的草莓。
第四阶段:拓展应用乐分享
孩子们的大棚完工,其他班级幼儿散步时看到后,也想有蔬菜大棚,这样蔬菜在冬天里就不会被冻坏了。于是,他们向这个班的孩子提出请求,教师和孩子们计划帮有需要的班级一同来搭建。
本次大棚搭建中用到最多的是竹片。在用锯子锯竹片时,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下阶段,教师将在“体验坊”中投放锯子,供幼儿锯割,进行创意拼搭。
“小菜园的大棚”项目活动持续了一个月时间,孩子们在整个项目各步骤及反思、改进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陪伴孩子走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回顾整个历程,本项目淋漓尽致地体现了STEM学习的特征。
1.有意义的学习
“在菜园里搭建一个大棚,让种子发芽”是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在实践中先后出现的“如何插竹条”“如何铺盖塑料布”等问题,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真问题”。他们为了解决问题,不断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思考各种办法,一直处于主动的、积极的、专注的状态中,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2.有融合的学习
在该项目中,幼儿的最终目标是“搭建出一个大棚”,教师带领幼儿围绕这一工程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参观交流,制作迷你大棚,实地搭建,调整优化,拓展应用。活动中,幼儿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经验,解决了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获得了成功。其中,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的运用如上表所示。
3.有探究的学习
幼儿的想法和学习围绕着项目,探究成为引导项目发展的力量。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幼儿的探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阻碍或瓶颈,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制作迷你大棚环节中,孩子选择用柔软的材料做大棚支架时,在竹条插不进泥土时,在塑料布与大棚支架无法紧密贴合、左摇右晃时,教师都想上前帮助,但最终克制住了。孩子们通过多次尝试、共同研究,最终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这足以证明,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4.有合作的学习
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STEM活动中,由于本身的年龄特点,有时只能获得一些片段的、零星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孩子们对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为此,教师在本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幼儿向同伴介绍探索的过程和成功的方法,并在幼儿的分享交流中帮助提升经验,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分析并交流迷你大棚的制作、大棚內铺小路、塑料布的裁剪、草莓标识的绘画等。同伴之间的互动随处可见,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也真真切切地伫立于眼前。
采用项目活动方式开展STEM学习,追随孩子的心声,跟随孩子的脚步,能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小小探究者。在项目活动中开展的各种探究,发展了幼儿的五种思考能力:好奇思考、持续思考、灵活思考、反省思考和合作思考,充分发挥了STEM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帮助幼儿从小建立起STEM意识,开启了幼儿的创造之旅。
一、问题的由来
“小菜园的大棚”活动源自中班孩子的户外种植。学期初播下的种子由于连续暴雨一直没发芽,教师和孩子们重新翻种,两周过去了,也没动静。“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于孩子们的疑问,教师没有立即作答,而是让他们回家采访家中的“种菜高手”。孩子们收集了很多答案,其中一名搭建大棚种植草莓的幼儿家长告诉大家:“天气冷了,蔬菜也怕冷,会被冻坏,所以需要一个房子。”孩子们平时在上学路上都见过大棚,还有去草莓园摘草莓的经验,对大棚都不陌生,在小菜园搭建大棚的念头由此产生。
二、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参观体验备经验
孩子们对大棚的了解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对于结构、功能、材料都比较陌生,于是教师为幼儿前期经验的形成做了一些准备。
1.参观大棚:通过参观,孩子们知道了大棚的基本外形、结构、功能、材料等。
2.说一说、画一画:参观结束后,幼儿将自己看到的大棚和同伴说一说,并且画下。
3.查阅资料:在我们的小菜地里,这样的大棚合适吗?什么样的大棚适合我们的小菜地呢?孩子们带着问题和父母共同查阅资料,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带入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4“.迷你大棚”手工:在实际搭建大棚前,教师设计了一次手工活动,让幼儿在纸上绘画一块小菜地,然后在资源库中选择材料搭建迷你大棚,作为一次初步的体验和探究,为后面的设计、搭建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做好准备。制作结束后,师幼谈话交流,教师对幼儿的想法进行了回应、提炼,帮助幼儿丰富经验。
第二阶段:设计制作出成果
1.搭建前的准备
设计草图:幼儿自主设计,画出大棚图样。
材料准备:同样长短的竹条若干根,锯子、剪刀、锤子、绳子、塑料布。
技术支持:幼儿园门卫爷爷是搭建大棚的高手,在搭建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他请教。
搭建步骤:①将竹条两头以跨越的方式插入小菜地;②盖上塑料布,将多出部分剪去;③将塑料布与支架固定。
2.第一次搭建:插竹条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拿住竹条两头,插进小菜园的泥土里。但是幼儿发现泥土太硬,竹条根本插不进去。询问了保安爷爷后,幼儿用锯子锯下小段的竹片,用锤子锤进泥土,再把竹片拔出,这样泥土中就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为了让洞与洞之间距离相等,选择了实物测量的方法。幼儿将竹条插进洞内,教师帮助插深,保证稳固。
3.第二次搭建:铺小路
这次搭建的目标是在支架上铺上塑料布。在铺塑料布的时候,孩子们发现支架摇摇晃晃,不够稳固。他们继续找保安爷爷寻找原因,原来大棚的支架缺少横条支撑,在保安爷爷的帮助下,孩子们在拱形支架上加上了三根支撑横条。
搭建后,教師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的大棚支架已经完工了,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孩子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纷纷表示都已经很棒了,可以开始盖塑料布了。但是保安爷爷提出:“这个大棚里没有路,以后菜都长出来了,你们怎么去采摘呢?”这时,班级里一名幼儿说:“我有办法,以前我们用砖块搭过的。”说罢,孩子们从幼儿园“生活广场”找来很多红砖,一个接一个开始铺设。很快,一条小路就完工了,为了让小路更为平整,孩子们在这里玩起了“小兔接龙跳”的游戏。
4.第三次搭建:盖塑料布
本次搭建的目的是铺盖塑料布。孩子们像玩太阳伞一样把塑料布展开,才发现这块塑料布实在太大了,纷纷表示要剪掉一些。教师提出:“剪掉多少呢?”孩子们开始讨论。由于幼儿有制作迷你大棚的经验,他们想到将塑料布盖在大棚上,然后进行裁剪,这样才会不大也不小。于是,孩子们分别站在两边,一边的孩子负责拉住塑料布,另一边的孩子开始用笔做“剪去处”的标记。孩子们推选出平时手工制作最棒的一个小朋友,将多余的塑料布剪去。
第三阶段:测试优化促完善
问题一:如何固定塑料布?
孩子们将塑料布绑好后,一阵大风吹来,塑料布鼓起来了,大棚也跟着左摇右晃,非常不牢固。怎么绑才牢固呢?“用胶水”“用双面胶”,这些答案立马被大家否定,他们纷纷表示,太阳晒过、下雨后就不黏了。用绳子绑,用长尾夹夹住呢?也不妥。孩子们请来门卫爷爷帮忙,门卫爷爷提出了用竹片将塑料布与支架夹住,再用绳子绑住固定的方法。
问题二:如何知道大棚里种的是什么呢?
大棚完工后,在整理材料时,一个孩子问:“草莓被塑料布盖住,别人怎么知道里面种的是什么呢?”另一个孩子提议,把原来插在小菜地里的展示牌拿过来,继续插进泥土。可有孩子提出异议:即使插在泥土里,也是在大棚的里面,别人根本看不见。有孩子提议把展示牌挂在门上,可门上没有挂钩。后来大家决定用颜料画在大棚的门上,这样会非常清晰。有的孩子画了草莓,代表这是草莓园;有的孩子画了大猪鼻子和小猪鼻子,分别代表大朱老师、小朱老师的班级…… 在门卫爷爷和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的大棚完工了。孩子们也想像草莓园一样,在大棚内种上草莓,于是他们买来了奶油草莓苗开始种植。80天后,他们吃上了甜甜的草莓。
第四阶段:拓展应用乐分享
孩子们的大棚完工,其他班级幼儿散步时看到后,也想有蔬菜大棚,这样蔬菜在冬天里就不会被冻坏了。于是,他们向这个班的孩子提出请求,教师和孩子们计划帮有需要的班级一同来搭建。
本次大棚搭建中用到最多的是竹片。在用锯子锯竹片时,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下阶段,教师将在“体验坊”中投放锯子,供幼儿锯割,进行创意拼搭。
三、活动反思
“小菜园的大棚”项目活动持续了一个月时间,孩子们在整个项目各步骤及反思、改进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陪伴孩子走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回顾整个历程,本项目淋漓尽致地体现了STEM学习的特征。
1.有意义的学习
“在菜园里搭建一个大棚,让种子发芽”是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在实践中先后出现的“如何插竹条”“如何铺盖塑料布”等问题,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真问题”。他们为了解决问题,不断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思考各种办法,一直处于主动的、积极的、专注的状态中,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2.有融合的学习
在该项目中,幼儿的最终目标是“搭建出一个大棚”,教师带领幼儿围绕这一工程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参观交流,制作迷你大棚,实地搭建,调整优化,拓展应用。活动中,幼儿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经验,解决了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获得了成功。其中,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的运用如上表所示。
3.有探究的学习
幼儿的想法和学习围绕着项目,探究成为引导项目发展的力量。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幼儿的探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阻碍或瓶颈,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制作迷你大棚环节中,孩子选择用柔软的材料做大棚支架时,在竹条插不进泥土时,在塑料布与大棚支架无法紧密贴合、左摇右晃时,教师都想上前帮助,但最终克制住了。孩子们通过多次尝试、共同研究,最终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这足以证明,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4.有合作的学习
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STEM活动中,由于本身的年龄特点,有时只能获得一些片段的、零星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孩子们对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为此,教师在本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幼儿向同伴介绍探索的过程和成功的方法,并在幼儿的分享交流中帮助提升经验,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分析并交流迷你大棚的制作、大棚內铺小路、塑料布的裁剪、草莓标识的绘画等。同伴之间的互动随处可见,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也真真切切地伫立于眼前。
采用项目活动方式开展STEM学习,追随孩子的心声,跟随孩子的脚步,能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小小探究者。在项目活动中开展的各种探究,发展了幼儿的五种思考能力:好奇思考、持续思考、灵活思考、反省思考和合作思考,充分发挥了STEM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帮助幼儿从小建立起STEM意识,开启了幼儿的创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