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子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传统体育文化的修身价值与青少年思想教育任务相契合,传统体育文化修身包含修德、修心与健体。修身价值以道德自律为准则,以修养正见正心为统领,以强身健体为目标,促进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新课改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相结合。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新课改;修身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修身”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思想,借助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身体锻炼与道德进行提升的过程。“修身”教育,不仅是学生个人身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华道德文明的根本大计。这个“身”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复兴而“修”。基于此,笔者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为契机,推动体育新课改的发展,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新课改中“修身”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修身”探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部修身文化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犹如一棵大树,具有根、干、枝、叶等文化功能。黄帝的法道文化、老子的德道文化和伏羲的易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三大根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孕育中华民族数千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在我国逐渐形成了儒、道、释三大主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则属于根文化的枝叶文化,最典型的当属于儒家武术流派、道家武当流派和佛家少林流派等,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枝叶文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亦属“修身”文化。“修之身,其德乃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入新课改中,其探源上依然要回归到法道、德道和易道的根文化上,即汲取法道文化立正、德道文化立德,易道文化立命的根文化营养,同时有鉴别地选择和整理一些适宜于新时代学生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堂,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加强体育锻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新课改中的“修身”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折射着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新课改中的“修身”价值主要表现在修心、修体和修德三方面。修心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实现修心养正,培养正见、正行、正气。修体方面,就是引进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改革,运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养生思想,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机能。修德方面,通过传统体育运动,恪守体育道德,尊师重道,培养德智双慧的未来人才。修心、修体和修德体现于体育新课改的“三课两转变”中,“三课”指课程、课标和课堂,重点是课程建设,根据传统体育学校的特色,研究设置传统体育的校本课程,服务于传统体育教學,以更好地完成传统体育的教学修身任务。“两转变”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体育教学多元化的发展,就必须给学生创造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平台。
(一)修身方面
《说文解字》中说:“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这里的“正”就是纠正,使恰当。体育新课改中就是通过传统体育文化的修身养正,纠正青少年成长期的一些偏执思想和行为,培育正向的思维和正向的能量。
1.课堂中培养正见
正见原为佛教用语的“八正道”之一。本文指要在新课改中用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对事物的认知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见解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正见,以维护国家安定和谐为己任,不偏执,不信邪,立志高远,情趣高雅。
2.课堂中培养正行
正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培养正行是指课堂教学中,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改变固有的惯性行为,提高行为素养,守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虽然刚性的约束与管理等多种教育方式会起到暂时的作用,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真正唤醒内心的良知,不会随环境、诱惑而改变。“人内心的自醒、自觉,比法律的刚性来更具柔性穿透力。”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的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中华优秀体育传统文化教学核心的“道德”比康德的“星空”和“道德定律”要早2000多年。“道德”是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形成正行正见的源泉。
3.课堂中培养正气
随着现代体育课堂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新课改呼唤养正教育,是现代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正气,古之先圣老子曰:“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以“正气”实其腹,以“文化”怡其志,淡薄个人的私心欲望,转化不好情志以及秉性习气。文天祥《正气歌》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守诚信、崇正气和贵道德的时代价值。
(二)修体方面
1.新课改中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修身”价值进入新课改是新的尝试,但更重要的是让校园里有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熏陶和洗礼。犹如一颗种子种在“心田”,总会生根发芽。新课改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分为三大类。它们在修体方面起到了不同的效用。第一类是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八段锦、伏羲太极道十三式、孙氏太极拳等。第二类是强体类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中华传统武术;第三类是兴趣类传统体育项目,以空竹和毽球为主。
2.新课改中发挥传统体育项目的修体价值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道家文化和易学文化为源头,运用辩证的阴阳相互转化为根本,结合身体的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配合呼吸的吐纳,形成刚柔相济、舒缓连绵、园活自然的太极动作。新课改中运用太极拳和八段锦的动中求静的养生类特点,外修其体,内养其神。教学中开设体育课程,学习拳理和拳法,掌握太极拳绵绵不绝、松静自然的运动动作。练习时保持思想集中,呼吸细匀深慢长,体悟身体运动与自然的关系。练习日久,能够增强五脏肺腑的功能,通经络理气肌,合冶于调理身心与修体修心于一炉,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 中华传统武术和空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武术通过在手眼身法步的练习,修体强筋骨。空竹的作用主要体现于提高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极强的修体性,也避免了现代体育激烈的身体对抗练习。也是为了新课改中“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太极拳、武术和空竹代表了不同学生对不同运动的诉求,适应多样化的教学特点,新课改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运动情绪和情感体验,更有效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力,感悟传统体育的魅力与与时俱进的特质,自觉以中华传统体育律己修身。
(三)修德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新课改中的“修身”价值中,修德培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新课改的核心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养成。新课改中要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学中的各种道德的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丰富的体育运动的体验和高尚的道德生活,学习传统体育项目,有助于建立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格品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修德”的培养,修德以明道,修心以立德,是重要的修身要求。道德修养它不是语言上的说道,而是实实在在的恭身实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说明了“德”是万物之本,新课改重视德性培养,经常通过仁、义、礼、智、信的“五德”教育而实现修德。修習“五德”就是要修习仁慈之爱、勇敢之义、恭敬之礼、博大之智和诚信之本。修德是修身的根本,修身是育德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中,除了新课改中练习传统体育项目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传统体育道德知识。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学生信行中华传统的道德,有利于学习传统的礼仪规范。敬天爱地,尊道贵德。把传统道德教育根植于内心深处,通过传统体育文化培育学生的“德”性教育,培养体育品德。
三、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食粮,滋养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入新课改中修身价值,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践行于学校教育、家庭培养和个人修养中。坚持诚信守本,提升品质,恪守中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新课改推进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园体育新课改要紧紧抓住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先机,加强青少年修身、修体、育德的传统思想,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熊春锦.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0,11第一次印刷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07.第一次印刷.
[3]齐久祥.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德育价值[J].科教文汇,2016(2):7-8.
[4]熊春锦.道德复兴贵修身[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11.第一次印刷
[5](德国)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第二次印刷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508)。”)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新课改;修身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修身”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思想,借助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身体锻炼与道德进行提升的过程。“修身”教育,不仅是学生个人身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华道德文明的根本大计。这个“身”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复兴而“修”。基于此,笔者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为契机,推动体育新课改的发展,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新课改中“修身”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修身”探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部修身文化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犹如一棵大树,具有根、干、枝、叶等文化功能。黄帝的法道文化、老子的德道文化和伏羲的易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三大根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孕育中华民族数千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在我国逐渐形成了儒、道、释三大主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则属于根文化的枝叶文化,最典型的当属于儒家武术流派、道家武当流派和佛家少林流派等,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枝叶文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亦属“修身”文化。“修之身,其德乃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入新课改中,其探源上依然要回归到法道、德道和易道的根文化上,即汲取法道文化立正、德道文化立德,易道文化立命的根文化营养,同时有鉴别地选择和整理一些适宜于新时代学生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堂,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加强体育锻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新课改中的“修身”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折射着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新课改中的“修身”价值主要表现在修心、修体和修德三方面。修心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实现修心养正,培养正见、正行、正气。修体方面,就是引进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改革,运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养生思想,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机能。修德方面,通过传统体育运动,恪守体育道德,尊师重道,培养德智双慧的未来人才。修心、修体和修德体现于体育新课改的“三课两转变”中,“三课”指课程、课标和课堂,重点是课程建设,根据传统体育学校的特色,研究设置传统体育的校本课程,服务于传统体育教學,以更好地完成传统体育的教学修身任务。“两转变”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体育教学多元化的发展,就必须给学生创造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平台。
(一)修身方面
《说文解字》中说:“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这里的“正”就是纠正,使恰当。体育新课改中就是通过传统体育文化的修身养正,纠正青少年成长期的一些偏执思想和行为,培育正向的思维和正向的能量。
1.课堂中培养正见
正见原为佛教用语的“八正道”之一。本文指要在新课改中用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对事物的认知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见解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正见,以维护国家安定和谐为己任,不偏执,不信邪,立志高远,情趣高雅。
2.课堂中培养正行
正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培养正行是指课堂教学中,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改变固有的惯性行为,提高行为素养,守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虽然刚性的约束与管理等多种教育方式会起到暂时的作用,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真正唤醒内心的良知,不会随环境、诱惑而改变。“人内心的自醒、自觉,比法律的刚性来更具柔性穿透力。”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的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中华优秀体育传统文化教学核心的“道德”比康德的“星空”和“道德定律”要早2000多年。“道德”是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形成正行正见的源泉。
3.课堂中培养正气
随着现代体育课堂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新课改呼唤养正教育,是现代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正气,古之先圣老子曰:“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以“正气”实其腹,以“文化”怡其志,淡薄个人的私心欲望,转化不好情志以及秉性习气。文天祥《正气歌》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守诚信、崇正气和贵道德的时代价值。
(二)修体方面
1.新课改中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修身”价值进入新课改是新的尝试,但更重要的是让校园里有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熏陶和洗礼。犹如一颗种子种在“心田”,总会生根发芽。新课改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分为三大类。它们在修体方面起到了不同的效用。第一类是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八段锦、伏羲太极道十三式、孙氏太极拳等。第二类是强体类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中华传统武术;第三类是兴趣类传统体育项目,以空竹和毽球为主。
2.新课改中发挥传统体育项目的修体价值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道家文化和易学文化为源头,运用辩证的阴阳相互转化为根本,结合身体的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配合呼吸的吐纳,形成刚柔相济、舒缓连绵、园活自然的太极动作。新课改中运用太极拳和八段锦的动中求静的养生类特点,外修其体,内养其神。教学中开设体育课程,学习拳理和拳法,掌握太极拳绵绵不绝、松静自然的运动动作。练习时保持思想集中,呼吸细匀深慢长,体悟身体运动与自然的关系。练习日久,能够增强五脏肺腑的功能,通经络理气肌,合冶于调理身心与修体修心于一炉,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 中华传统武术和空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武术通过在手眼身法步的练习,修体强筋骨。空竹的作用主要体现于提高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极强的修体性,也避免了现代体育激烈的身体对抗练习。也是为了新课改中“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太极拳、武术和空竹代表了不同学生对不同运动的诉求,适应多样化的教学特点,新课改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运动情绪和情感体验,更有效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力,感悟传统体育的魅力与与时俱进的特质,自觉以中华传统体育律己修身。
(三)修德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新课改中的“修身”价值中,修德培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新课改的核心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养成。新课改中要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学中的各种道德的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丰富的体育运动的体验和高尚的道德生活,学习传统体育项目,有助于建立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格品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修德”的培养,修德以明道,修心以立德,是重要的修身要求。道德修养它不是语言上的说道,而是实实在在的恭身实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说明了“德”是万物之本,新课改重视德性培养,经常通过仁、义、礼、智、信的“五德”教育而实现修德。修習“五德”就是要修习仁慈之爱、勇敢之义、恭敬之礼、博大之智和诚信之本。修德是修身的根本,修身是育德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中,除了新课改中练习传统体育项目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传统体育道德知识。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学生信行中华传统的道德,有利于学习传统的礼仪规范。敬天爱地,尊道贵德。把传统道德教育根植于内心深处,通过传统体育文化培育学生的“德”性教育,培养体育品德。
三、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食粮,滋养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入新课改中修身价值,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践行于学校教育、家庭培养和个人修养中。坚持诚信守本,提升品质,恪守中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新课改推进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园体育新课改要紧紧抓住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先机,加强青少年修身、修体、育德的传统思想,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熊春锦.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0,11第一次印刷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07.第一次印刷.
[3]齐久祥.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德育价值[J].科教文汇,2016(2):7-8.
[4]熊春锦.道德复兴贵修身[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11.第一次印刷
[5](德国)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第二次印刷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