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课本链接阅读,就是以教材里组成的课文为出发点和带动点,链接到阅读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作品,它能解决学生课外“多读”和“读哪些”等主要问题。课本链接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由句到篇、由篇到集的链接阅读
先说由句到篇。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文章常常援引古诗词。古语说得好:“眼遇佳句分外明”。教师根据这种现象,开展链接阅读。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描绘春风时,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里的一句诗“吹面不寒杨柳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开展相关链接。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这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同时补充介绍一些古代写春的名篇佳什。如程颢的《春日偶成》、朱熹的《春日》、韩愈的《初春小雨》、王安石的《元日》等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古今诗人的生花妙笔,品味诗中奇思妙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再现春天的绚烂多姿。
再说由篇到集。就是由一首诗词链接阅读一部诗词集;由一篇散文链接阅读一部散文集;由一篇短篇小说链接阅读一部短篇小说集。这样,学生学习欣赏文本的空间就拓展开了。如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可链接阅读《杜工部集》,结合诗集里面的“三吏三别”等篇目,学生就能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唐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体会这一系列诗篇所具有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从而较深一层把握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链接阅读《朝花夕拾》;学习《孔乙己》,可链接阅读《呐喊》。这样,同学们对鲁迅作品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领略鲁迅作品运用语言的精确度;塑造人物的艺术高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抨击丑恶现实的力度。
事实证明,上述这种“拔出萝卜带出泥”的链接阅读,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尤佳。
2、部分到整体的链接阅读
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由部分到整体的链接阅读,可以移用“冰山原理”。大家知道,课本中有许多文章节选了篇幅较长的小说或戏剧,教学这些文章可布置学生链接阅读整部作品。如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可链接阅读《骆驼祥子》,认识旧社会下层劳苦人民的悲惨遭遇;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链接阅读《水浒传》,见识梁山好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风采和豪气。这样,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吸引学生去探索那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学生会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3、相关内容的链接阅读
它指的是:同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链接阅读;同题材的作品的链接阅读;同风格的作品的链接阅读等等。如学习冰心的《小橘灯》,可链接阅读《寄小读者》,通过类比阅读,让学生领略“冰心体”散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学习《乡愁诗两首》(余光中的《乡愁》和席幕蓉的《乡愁》),可链接阅读其他台湾诗人的乡愁诗:余光中的另一首《乡愁四韵》、舒兰的《乡色酒》、彭邦桢的《月之故乡》,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三结合”的链接阅读
这里的“三结合”指的是:阅读课本里的一篇文学作品,可把作者的传记及有关作品的评论三者结合起来阅读。
作家老舍曾说过:“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写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该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这样“一个都不能少”,能够“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
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可选择大家比较喜爱的、熟悉的作品、作家,有目的、有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三结合”链接阅读,让学生尝试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外阅读活动。
当然,为了真正地把课本读厚,使课本链接阅读不至流于形式,有效克服课本链接阅读的随意性、无序性和盲目性,让课本链接阅读有量和质的保证,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好“三表”。
1、计划表。链接阅读不是教师兴之所至,信手乱“链”。它要求老师在接受新一届学生时,对于三年六个学期的链接阅读有一个通盘的计划表。一学期里,课本链接阅读内容有哪些,在学习哪篇文章后进行,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其一;其二,哪些要熟读成诵,哪些要精读,哪些要略读,哪些可浏览,也要有明确要求;其三,学生的阅读背景不同,对文本的需求肯定不尽相同,因而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好分类指导。
2、时间表。不少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学习任务一紧,往往会挤掉课外阅读的时间,出现“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不良现象。因此,要使课本链接阅读有量的保证,必须要对学生作时间要求,要学生列一个课外阅读的时间表。据有关资料,中学生的正常阅读速度应在250字/分钟左右。那么,要使新《语文课程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任务顺利落实,学生每天阅读时间最少要15分钟,这是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底线。惟有如此,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习惯才会慢慢养成。
3、检测表。做好课本链接阅读的检测工作,能增加学生阅读的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说,检测表是课本链接阅读质的保证。检测工作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可举行古诗词、现代文精彩片段朗读竞赛;可口头或书面交流课外阅读的心得,开设“佳作欣赏课”;也可进行课外阅读笔记、阅读卡片的检查:从而养成学生“不动脑不读书”、“不动手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这样,以课本为出发点,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链接为手段,以“三表”为措施,学生定能“读”出自己的一片天。
张斗和,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安徽怀宁。
1、由句到篇、由篇到集的链接阅读
先说由句到篇。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文章常常援引古诗词。古语说得好:“眼遇佳句分外明”。教师根据这种现象,开展链接阅读。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描绘春风时,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里的一句诗“吹面不寒杨柳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开展相关链接。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这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同时补充介绍一些古代写春的名篇佳什。如程颢的《春日偶成》、朱熹的《春日》、韩愈的《初春小雨》、王安石的《元日》等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古今诗人的生花妙笔,品味诗中奇思妙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再现春天的绚烂多姿。
再说由篇到集。就是由一首诗词链接阅读一部诗词集;由一篇散文链接阅读一部散文集;由一篇短篇小说链接阅读一部短篇小说集。这样,学生学习欣赏文本的空间就拓展开了。如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可链接阅读《杜工部集》,结合诗集里面的“三吏三别”等篇目,学生就能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唐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体会这一系列诗篇所具有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从而较深一层把握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链接阅读《朝花夕拾》;学习《孔乙己》,可链接阅读《呐喊》。这样,同学们对鲁迅作品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领略鲁迅作品运用语言的精确度;塑造人物的艺术高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抨击丑恶现实的力度。
事实证明,上述这种“拔出萝卜带出泥”的链接阅读,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尤佳。
2、部分到整体的链接阅读
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由部分到整体的链接阅读,可以移用“冰山原理”。大家知道,课本中有许多文章节选了篇幅较长的小说或戏剧,教学这些文章可布置学生链接阅读整部作品。如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可链接阅读《骆驼祥子》,认识旧社会下层劳苦人民的悲惨遭遇;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链接阅读《水浒传》,见识梁山好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风采和豪气。这样,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吸引学生去探索那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学生会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3、相关内容的链接阅读
它指的是:同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链接阅读;同题材的作品的链接阅读;同风格的作品的链接阅读等等。如学习冰心的《小橘灯》,可链接阅读《寄小读者》,通过类比阅读,让学生领略“冰心体”散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学习《乡愁诗两首》(余光中的《乡愁》和席幕蓉的《乡愁》),可链接阅读其他台湾诗人的乡愁诗:余光中的另一首《乡愁四韵》、舒兰的《乡色酒》、彭邦桢的《月之故乡》,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三结合”的链接阅读
这里的“三结合”指的是:阅读课本里的一篇文学作品,可把作者的传记及有关作品的评论三者结合起来阅读。
作家老舍曾说过:“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写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该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这样“一个都不能少”,能够“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
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可选择大家比较喜爱的、熟悉的作品、作家,有目的、有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三结合”链接阅读,让学生尝试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外阅读活动。
当然,为了真正地把课本读厚,使课本链接阅读不至流于形式,有效克服课本链接阅读的随意性、无序性和盲目性,让课本链接阅读有量和质的保证,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好“三表”。
1、计划表。链接阅读不是教师兴之所至,信手乱“链”。它要求老师在接受新一届学生时,对于三年六个学期的链接阅读有一个通盘的计划表。一学期里,课本链接阅读内容有哪些,在学习哪篇文章后进行,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其一;其二,哪些要熟读成诵,哪些要精读,哪些要略读,哪些可浏览,也要有明确要求;其三,学生的阅读背景不同,对文本的需求肯定不尽相同,因而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好分类指导。
2、时间表。不少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学习任务一紧,往往会挤掉课外阅读的时间,出现“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不良现象。因此,要使课本链接阅读有量的保证,必须要对学生作时间要求,要学生列一个课外阅读的时间表。据有关资料,中学生的正常阅读速度应在250字/分钟左右。那么,要使新《语文课程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任务顺利落实,学生每天阅读时间最少要15分钟,这是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底线。惟有如此,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习惯才会慢慢养成。
3、检测表。做好课本链接阅读的检测工作,能增加学生阅读的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说,检测表是课本链接阅读质的保证。检测工作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可举行古诗词、现代文精彩片段朗读竞赛;可口头或书面交流课外阅读的心得,开设“佳作欣赏课”;也可进行课外阅读笔记、阅读卡片的检查:从而养成学生“不动脑不读书”、“不动手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这样,以课本为出发点,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链接为手段,以“三表”为措施,学生定能“读”出自己的一片天。
张斗和,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安徽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