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评价不仅发挥着诊断选拨功能,而且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常实践层面的评价即课堂评价,成为发挥这一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评价是一个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解释信息,发现学生优点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实施教学决策的过程。”[1]所要评价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结果,目的在于改进学生的学习如何收集,描绘学生的学习结果呢?“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主张要“使用評估工具,以获得有关学生实现特定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证据”。笔者结合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的教学尝试进行了常用课堂评价工具的开发与运用,与各位同仁相互交流启发,请多批评指正。
一、活动观察核查表——收集学生学习活动信息
随着课堂转型的推进,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常态。通过对课堂中小组活动的观察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如何。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中,为让学生先从整体了解本课所讲的主要事实性知识,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探究三位历史人物的治国措施和形成局面,并完成表格。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合作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做到学生们能通过自己或交流获取的知识。这样就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的素养。
为了从成员参与度、交流互动度、目的达成度,这三个维度收集小组活动的信息,了解小组活动的行为能力,我设计了小组活动观察核查表。观察核查表是一个很清晰和简洁的评价学生技能的行为列表,它只标示有或没有,正确或不正确。教师可以用,学生也可以用[2]。本课开发的观察核查表可以收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掌握情况。它由组长完成填写。教师通过观察核查表,对小组每个成员的语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有了准确了解,更能比较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史实掌握情况,对下边安排课堂学习进度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在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对小组活动的标准提前有了认识,确立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在活动中有了方向,操作比较顺利。而且“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可以达到90%。通过此种评价工具的使用推动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上课进度的调控。
二、课堂提问——收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比较、理解能力信息
课堂提问是运用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心理加工活动或反应,通过观察以获得教师所期望获得的信息[3]。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因此作为评价工具的课堂提问必须是经过缜密思考的设计才能给诊断和评价提供基础。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问题按认知层次分类,分为低层次问题和高层次问题。“低层次认知的问题是那些只让学生对教师教过或自己阅读过的材料进行回忆的问题,可以完全按照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要求叙述事实或描述特点;高层次认知问题则要求学生对给出的信息能进行心智上的操作来形成一个答案,或使用有逻辑的证据来支持一个答案”[4],要求学生能做出判断或学以致用。如果与布鲁姆分类学联系,低层次问题一般对应布鲁姆分类学中知识、理解和简单的应用,高层次的认知问题一般对应布鲁姆分类学中的复杂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第一目内容是唐朝的建立,教师播放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动画故事视频,为收集学生观看后对唐朝建立时间和人物的掌握情况,设计了一个低层次的问题,“通过观看视频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第二目内容中,为检验学生对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理解程度,设计了一个有关分析的高层次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做为君王(领袖),必须在心里(和行为上)先有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君王)自身,就好像割自身的胳膊或屁股的肉来喂自己的肚子,肚子虽然饱了,而身体却死亡了。)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
以此引发对特定材料的解释说明,得出“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课堂小结后,在“以古鉴今”环节设计问题“三位皇帝治国策略有哪些相似之处?你认为要使国家繁盛,其中哪些做法值得借鉴?”这一综合性问题,同时也是认知分类中的高层次问题。通过对此问题的回答收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掌握理解的信息,反思本课的学习效果。
老师必须注意的是,课堂中提什么样的问题,取决于教师想知道什么?也就是课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要适度提出部分低层次问题和一定的高层次问题,通过提问班级好、中、差的学生从而全面地收集知识掌握理解的信息。
三、作品收集——补充评价信息的途径
“收集学生完成的实际作品,也是获得行为证据的一条用途径”[5]。学生学习结束后,完成的各种日常作品,“反映其学习和发展上的状况,特别是对于纸笔测试无法收集到学生独特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等信息”[6],教师使用获得的这些信息可以衡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状况,是很好的补充评价信息的途径之一。
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向他人展示知识建构过程的有效工具,在绘制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评估以及明确核心信息,还需要对内容进行批判式思考,所以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掌握程度。本课探究学习结束后,在课堂小结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自我进行知识梳理把本课知识用思维导图进行呈现。然后对作品进行收集,教师通过查阅学生的这些作品,使用澳洲科延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哈肯博士的评量表[7],从思考方式层面和思维导图绘图技巧两层面判断学生思维导图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构建情况。教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指导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四、纸笔测试——收集学生学习结果信息
所谓纸笔测试就是借助于对一些问题的书面回答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8]。是用来了解学生分析和有效处理各类文字问题、词汇、阅读以及大量其他的可以用文字形式表达的技能和能力的有用工具。如果想知道学生拥有哪些知识,通过纸笔测试很容易获得信息,正是此优势使其被广泛应用。在课堂达标环节设计容量较少的纸笔测验,收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结果信息,这对教师的课后反思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纸笔测验中常见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建构题。
其中选择题既能检测低层次的认知目标也可以检测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成为纸笔测试中适应性最强的题型,它由“题干”和“选项”构成,“题干”,就是根据所要检测的目标编制的一个问题或是一句不完整的话;“选项”则是根据题干设计的几个备选答案。在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之外的其他选项被称为“干扰项”。具体选择题的编制种类有:
依据《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以上题目种类,课堂纸笔测试中我设计如下单项选择题:
1.唐朝贞观年间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形成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贞观之治”,此时在位的皇帝是(
一、活动观察核查表——收集学生学习活动信息
随着课堂转型的推进,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常态。通过对课堂中小组活动的观察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如何。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中,为让学生先从整体了解本课所讲的主要事实性知识,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探究三位历史人物的治国措施和形成局面,并完成表格。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合作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做到学生们能通过自己或交流获取的知识。这样就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的素养。
为了从成员参与度、交流互动度、目的达成度,这三个维度收集小组活动的信息,了解小组活动的行为能力,我设计了小组活动观察核查表。观察核查表是一个很清晰和简洁的评价学生技能的行为列表,它只标示有或没有,正确或不正确。教师可以用,学生也可以用[2]。本课开发的观察核查表可以收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掌握情况。它由组长完成填写。教师通过观察核查表,对小组每个成员的语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有了准确了解,更能比较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史实掌握情况,对下边安排课堂学习进度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在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对小组活动的标准提前有了认识,确立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在活动中有了方向,操作比较顺利。而且“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可以达到90%。通过此种评价工具的使用推动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上课进度的调控。
二、课堂提问——收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比较、理解能力信息
课堂提问是运用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心理加工活动或反应,通过观察以获得教师所期望获得的信息[3]。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因此作为评价工具的课堂提问必须是经过缜密思考的设计才能给诊断和评价提供基础。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问题按认知层次分类,分为低层次问题和高层次问题。“低层次认知的问题是那些只让学生对教师教过或自己阅读过的材料进行回忆的问题,可以完全按照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要求叙述事实或描述特点;高层次认知问题则要求学生对给出的信息能进行心智上的操作来形成一个答案,或使用有逻辑的证据来支持一个答案”[4],要求学生能做出判断或学以致用。如果与布鲁姆分类学联系,低层次问题一般对应布鲁姆分类学中知识、理解和简单的应用,高层次的认知问题一般对应布鲁姆分类学中的复杂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第一目内容是唐朝的建立,教师播放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动画故事视频,为收集学生观看后对唐朝建立时间和人物的掌握情况,设计了一个低层次的问题,“通过观看视频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第二目内容中,为检验学生对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理解程度,设计了一个有关分析的高层次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做为君王(领袖),必须在心里(和行为上)先有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君王)自身,就好像割自身的胳膊或屁股的肉来喂自己的肚子,肚子虽然饱了,而身体却死亡了。)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
以此引发对特定材料的解释说明,得出“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课堂小结后,在“以古鉴今”环节设计问题“三位皇帝治国策略有哪些相似之处?你认为要使国家繁盛,其中哪些做法值得借鉴?”这一综合性问题,同时也是认知分类中的高层次问题。通过对此问题的回答收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掌握理解的信息,反思本课的学习效果。
老师必须注意的是,课堂中提什么样的问题,取决于教师想知道什么?也就是课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要适度提出部分低层次问题和一定的高层次问题,通过提问班级好、中、差的学生从而全面地收集知识掌握理解的信息。
三、作品收集——补充评价信息的途径
“收集学生完成的实际作品,也是获得行为证据的一条用途径”[5]。学生学习结束后,完成的各种日常作品,“反映其学习和发展上的状况,特别是对于纸笔测试无法收集到学生独特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等信息”[6],教师使用获得的这些信息可以衡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状况,是很好的补充评价信息的途径之一。
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向他人展示知识建构过程的有效工具,在绘制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评估以及明确核心信息,还需要对内容进行批判式思考,所以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掌握程度。本课探究学习结束后,在课堂小结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自我进行知识梳理把本课知识用思维导图进行呈现。然后对作品进行收集,教师通过查阅学生的这些作品,使用澳洲科延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哈肯博士的评量表[7],从思考方式层面和思维导图绘图技巧两层面判断学生思维导图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构建情况。教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指导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四、纸笔测试——收集学生学习结果信息
所谓纸笔测试就是借助于对一些问题的书面回答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8]。是用来了解学生分析和有效处理各类文字问题、词汇、阅读以及大量其他的可以用文字形式表达的技能和能力的有用工具。如果想知道学生拥有哪些知识,通过纸笔测试很容易获得信息,正是此优势使其被广泛应用。在课堂达标环节设计容量较少的纸笔测验,收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结果信息,这对教师的课后反思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纸笔测验中常见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建构题。
其中选择题既能检测低层次的认知目标也可以检测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成为纸笔测试中适应性最强的题型,它由“题干”和“选项”构成,“题干”,就是根据所要检测的目标编制的一个问题或是一句不完整的话;“选项”则是根据题干设计的几个备选答案。在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之外的其他选项被称为“干扰项”。具体选择题的编制种类有:
依据《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以上题目种类,课堂纸笔测试中我设计如下单项选择题:
1.唐朝贞观年间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形成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贞观之治”,此时在位的皇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