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拥有一定的活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承担着培养学生基础性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责任。
预习导学的立体化设计是一项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做好学习上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基于此,对小学科学学科预习导学的立体化设计的探究势在必行。
一、小学科学学科预习现状
1. 知识点预习不透彻,主次颠倒。
小学科学预习是学习课堂知识、提高科学应用能力的关键,但是现阶段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经验的缺乏,在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上并没有进行有效设计,导致学生在预习中分不清主次、混淆重难点;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设计预习导学,并没有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清楚的指导和梳理,造成学生预习的重心失衡及效率低下。
2. 预习模式单一,形式化严重。
目前,很多学生对于小学科学的预习均是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简单了解上,预习模式单一。由于教师对学生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并没有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检查,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督促和引导,让学生对预习产生一种轻视的心态,造成学生预习流于形式化,致使其预习效率低下。
3. 预习缺乏主动性,无法形成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本是为了让学生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由于部分教师对预习导学的设计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思考。这样一来,既无法激发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无法形成良好的预习导学习惯。
二、小学科学学科预习导学的立体化设计策略
1. 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对小学科学预习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预习导学设计,挖掘小学科学预习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设计苏教版一下《做个小侦探》这一课的预习导学时候,可以对照课本中出现的雪地上的脚印,教师可以先用“侦探”的语气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侦探”这个名词的好奇心,让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发他们自主地去学习。
2.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预习导学设计。
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知识方面,他们对于科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尚未形成;在心理方面,小学生正处于辨证思维的成长阶段,一味地对其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降低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在预习的设计中,学校应该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预习导学设计。
目前,蘇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正处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使用2017年课标编写教材,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仍然在使用2001年课标编写教材。新旧教材在知识点的设置上存在重叠现象。例如,2017年版教材一下《这里面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与2001年版教材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是有共同点的。因此,教师要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学情特点进行差异化预习导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3. 明确预习目标,侧重对教学重难点的预习导学问题的设计。
在预习导学设计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预习任务。预习的目标既要具备一定的高度,又要符合教学的实际,要依据教育的规律和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预习内容。
在苏教版五年级“位置与方向”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如果将预习导学设计为“尝试用东西南北来表达方向,替代以往使用前后左右表达的习惯”,既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重点的所在,又能够为他们指明预习的方向,提高预习的效率。
4. 以点带面,在预习导学问题的设计中构建知识链。
小学科学在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设置和编排逻辑性上都是贯连的,教师应该选取所要预习章节的某一重要知识点为切入口,以点带动面,在预习导学问题的设计中构建完整的知识链,全面唤起学生对于整个章节知识的预习欲望,从而提高预习效率。
例如,在苏教版三下《种子发芽了》一课中,在设计预习导学时,笔者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种子展开观察,思考种子是如何成长的。在任务指导下,学生纷纷进行种子收集活动,课上笔者再引导学生围绕种子的特征展开交流与讨论,促使学生初步了解种子发芽需要具备的条件,从而引入“对比试验”这一理念。这样从“种子发芽”这个点扩展到“对比试验”,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拓展学生的思考层面,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5. 注重因材施教,设置层次性的预习导学。
在预习导学的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设置层次性问题的预习导学,不能够一概而论地对学生进行机械的问题导学,以免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例如,在设计苏教版一上《暗箱里的秘密》这一课的预习导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导学问题,第一个层次为:暗箱里有什么,我们搜集到哪些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第二个层次为:除了用搜集证据的方法来验证猜想之外,还能够用哪些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预习导学。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真正地习有所得,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同类问题。
6. 加强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提高学生对于预习的重要性认识。
目前,许多学校科学学科的教学是由其他教师兼任,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督促学生进行科学学科的预习,提高学生对于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及预习的主动性,以提高小学科学的预习效果。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加强预习导学的立体化设计,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预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预习导学的立体化设计是一项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做好学习上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基于此,对小学科学学科预习导学的立体化设计的探究势在必行。
一、小学科学学科预习现状
1. 知识点预习不透彻,主次颠倒。
小学科学预习是学习课堂知识、提高科学应用能力的关键,但是现阶段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经验的缺乏,在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上并没有进行有效设计,导致学生在预习中分不清主次、混淆重难点;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设计预习导学,并没有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清楚的指导和梳理,造成学生预习的重心失衡及效率低下。
2. 预习模式单一,形式化严重。
目前,很多学生对于小学科学的预习均是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简单了解上,预习模式单一。由于教师对学生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并没有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检查,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督促和引导,让学生对预习产生一种轻视的心态,造成学生预习流于形式化,致使其预习效率低下。
3. 预习缺乏主动性,无法形成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本是为了让学生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由于部分教师对预习导学的设计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思考。这样一来,既无法激发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无法形成良好的预习导学习惯。
二、小学科学学科预习导学的立体化设计策略
1. 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对小学科学预习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预习导学设计,挖掘小学科学预习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设计苏教版一下《做个小侦探》这一课的预习导学时候,可以对照课本中出现的雪地上的脚印,教师可以先用“侦探”的语气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侦探”这个名词的好奇心,让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发他们自主地去学习。
2.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预习导学设计。
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知识方面,他们对于科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尚未形成;在心理方面,小学生正处于辨证思维的成长阶段,一味地对其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降低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在预习的设计中,学校应该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预习导学设计。
目前,蘇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正处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使用2017年课标编写教材,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仍然在使用2001年课标编写教材。新旧教材在知识点的设置上存在重叠现象。例如,2017年版教材一下《这里面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与2001年版教材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是有共同点的。因此,教师要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学情特点进行差异化预习导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3. 明确预习目标,侧重对教学重难点的预习导学问题的设计。
在预习导学设计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预习任务。预习的目标既要具备一定的高度,又要符合教学的实际,要依据教育的规律和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预习内容。
在苏教版五年级“位置与方向”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如果将预习导学设计为“尝试用东西南北来表达方向,替代以往使用前后左右表达的习惯”,既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重点的所在,又能够为他们指明预习的方向,提高预习的效率。
4. 以点带面,在预习导学问题的设计中构建知识链。
小学科学在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设置和编排逻辑性上都是贯连的,教师应该选取所要预习章节的某一重要知识点为切入口,以点带动面,在预习导学问题的设计中构建完整的知识链,全面唤起学生对于整个章节知识的预习欲望,从而提高预习效率。
例如,在苏教版三下《种子发芽了》一课中,在设计预习导学时,笔者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种子展开观察,思考种子是如何成长的。在任务指导下,学生纷纷进行种子收集活动,课上笔者再引导学生围绕种子的特征展开交流与讨论,促使学生初步了解种子发芽需要具备的条件,从而引入“对比试验”这一理念。这样从“种子发芽”这个点扩展到“对比试验”,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拓展学生的思考层面,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5. 注重因材施教,设置层次性的预习导学。
在预习导学的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设置层次性问题的预习导学,不能够一概而论地对学生进行机械的问题导学,以免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例如,在设计苏教版一上《暗箱里的秘密》这一课的预习导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导学问题,第一个层次为:暗箱里有什么,我们搜集到哪些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第二个层次为:除了用搜集证据的方法来验证猜想之外,还能够用哪些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预习导学。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真正地习有所得,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同类问题。
6. 加强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提高学生对于预习的重要性认识。
目前,许多学校科学学科的教学是由其他教师兼任,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督促学生进行科学学科的预习,提高学生对于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及预习的主动性,以提高小学科学的预习效果。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加强预习导学的立体化设计,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预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