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需要,但反观我们的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不愿动脑思考,这就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情境渗透;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生活资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快乐,”可见,让享受学习是我们科学课堂教学要关注的重点,但是反观我们的教学,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却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一旦走进课堂,浑浑噩噩,一点精神也没有,完全没有学生的朝气,这种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所以,本文倡导科学教学应该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情境渗透,引发有效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疑问和惊奇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建构主义也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达,它只是学习主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努力寻找适宜的情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尽可能享受学习。
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我找来一个空水槽,里面装有一半沙,然后在槽口盖上一张硬塑料片,在正对口的塑料片上放上手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这是我的名贵的手表,价值2000多元(夸张),当我用木棒快速打出硬塑料片时,将会产生什么现象?这时学生明亮的眼睛会被手表所吸引,全神贯注的盯着手表,随着“刷”的一声塑料片从槽口应声飞走,手表却安然的落在沙中,学生惊讶了:为什么手表安然无恙?可见好的教学情境确实能让学生激发探究欲望。
二、活动探究,激发有效的体验
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使学生产生更多的体验,光讲大道理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比如,在教学《汽化和液化》时,为了让学生知道蒸发吸热的道理,如果只是解释,学生能够明白,但很快就会忘记,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给每位学生一个酒精棉花,让他们在自己的皮肤上擦擦,让他们亲自感觉一下,只见他们体验的有模有样,有的模仿医生打针时的情景,引起一片笑声,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蒸发吸热,温度降低”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三、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科学课堂中,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开展合作学习,我们可以根据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优带差,并分享学生的心得,相信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差距,并主动自觉的去弥补,特别是寻求合作、帮助,从而体验成功的信心和愉悦。
比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素》时,我们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胚芽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会产生向光生长?而切除胚芽尖端之后胚芽不再生长,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对于有些学生可能考虑不出来,于是我提出让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最终知道了胚芽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胚芽的生长会产生影响,可见正是合作促使其积极的讨论,并从中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四、生活资源。凸显有效的气氛。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可见生活化教学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如果能让生活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观察蚯蚓》时,他让学生把事先在操场中找到的蚯蚓带进教室,上课一开始,我问学生:桌上的蚯蚓都是你们自己抓的吗?学生兴奋的比着他们的蚯蚓的大小、多少,我看时机一到,于是对学生说:对于蚯蚓,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纷纷提问:“蚯蚓的头部在哪里?”“蚯蚓的雌雄如何区别?”“蚯蚓没有脚,它是怎么走路的?”“蚯蚓有没有听觉、嗅觉和视觉?”等等,正是有了生活气息,学生的兴奋点提高了,探究的欲望更浓了,在那节课里,我深刻地感受到让生活走近课堂的重要性,可见,新的教学观能够让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寻找教学的灵感,让学生快乐的探究,快乐的分享,快乐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0,10.
[2] 吴永熙,王明怡,建构主义理论与物理说课探究,教育科学研究,2002(5).
关键词:情境渗透;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生活资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快乐,”可见,让享受学习是我们科学课堂教学要关注的重点,但是反观我们的教学,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却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一旦走进课堂,浑浑噩噩,一点精神也没有,完全没有学生的朝气,这种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所以,本文倡导科学教学应该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情境渗透,引发有效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疑问和惊奇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建构主义也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达,它只是学习主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努力寻找适宜的情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尽可能享受学习。
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我找来一个空水槽,里面装有一半沙,然后在槽口盖上一张硬塑料片,在正对口的塑料片上放上手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这是我的名贵的手表,价值2000多元(夸张),当我用木棒快速打出硬塑料片时,将会产生什么现象?这时学生明亮的眼睛会被手表所吸引,全神贯注的盯着手表,随着“刷”的一声塑料片从槽口应声飞走,手表却安然的落在沙中,学生惊讶了:为什么手表安然无恙?可见好的教学情境确实能让学生激发探究欲望。
二、活动探究,激发有效的体验
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使学生产生更多的体验,光讲大道理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比如,在教学《汽化和液化》时,为了让学生知道蒸发吸热的道理,如果只是解释,学生能够明白,但很快就会忘记,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给每位学生一个酒精棉花,让他们在自己的皮肤上擦擦,让他们亲自感觉一下,只见他们体验的有模有样,有的模仿医生打针时的情景,引起一片笑声,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蒸发吸热,温度降低”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三、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科学课堂中,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开展合作学习,我们可以根据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优带差,并分享学生的心得,相信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差距,并主动自觉的去弥补,特别是寻求合作、帮助,从而体验成功的信心和愉悦。
比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素》时,我们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胚芽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会产生向光生长?而切除胚芽尖端之后胚芽不再生长,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对于有些学生可能考虑不出来,于是我提出让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最终知道了胚芽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胚芽的生长会产生影响,可见正是合作促使其积极的讨论,并从中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四、生活资源。凸显有效的气氛。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可见生活化教学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如果能让生活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观察蚯蚓》时,他让学生把事先在操场中找到的蚯蚓带进教室,上课一开始,我问学生:桌上的蚯蚓都是你们自己抓的吗?学生兴奋的比着他们的蚯蚓的大小、多少,我看时机一到,于是对学生说:对于蚯蚓,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纷纷提问:“蚯蚓的头部在哪里?”“蚯蚓的雌雄如何区别?”“蚯蚓没有脚,它是怎么走路的?”“蚯蚓有没有听觉、嗅觉和视觉?”等等,正是有了生活气息,学生的兴奋点提高了,探究的欲望更浓了,在那节课里,我深刻地感受到让生活走近课堂的重要性,可见,新的教学观能够让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寻找教学的灵感,让学生快乐的探究,快乐的分享,快乐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0,10.
[2] 吴永熙,王明怡,建构主义理论与物理说课探究,教育科学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