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力学内容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之一。学生在接触物理课程之前,已经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一部分来源于生活,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小学《科学》课的学习。然而由于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科学》课程上的一些表述并不十分完整和准确,这些不准确的表述便可能成为前概念,对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形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并据此进行一定的教学策略调整。
【关键词】教学策略 前概念 初中物理 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57-02
奥苏波尔说:“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前概念的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学不能忽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他们当做空的容器,简单强硬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而应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进知识经验的重现性组织、转换和改造。虽然学生在初二才会正式开启物理科目的学习,但是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在许多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看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早在小学三年级,便已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习了一些物理相关知识,这也是学生物理前概念的来源之一。
本文将以力学内容为例,将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相关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并提出教学改进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到力的内容
笔者通过翻阅现在苏州地区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三上至六下的教材用书,八本教材共32个单元,其中重点介绍物理相关知识的共有14章,占比43.75%。其中重点涉及到力的内容共有三章,分别是五上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五下第一单元“沉与浮”、六上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对应初中物理教材分别为八下“压强与浮力”、八上“力”、“力与运动”、九上“简单机械”。
在《科学》教材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涵盖了不少初中物理知识点。例如:科学教材中“运动和力”单元涉及到了弹力、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摩擦力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增大减小摩擦力等初中物理知识点;“沉与浮”中涉及到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浮沉条件、增大减小浮力等;“工具和机械”中涉及了杠杆的概念、杠杆平衡条件、滑轮的特点、滑轮组的使用等。并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实验,给学生带来了直观的体验。
由此可见,学生在系统学习力学知识之前,脑海中便已有了诸多前概念,其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科学教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更多的考虑到学生前概念的这一来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基于学生小学科学前概念的教学策略改进
1.追根溯源,有效衔接
要做到有效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要转变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经验和学生现阶段的情况已然很有大的出入。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诸如学生小组讨论,问卷调查,前测题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针对小学科学已讲授过的知识,初中教师也可以翻阅一下小学科学的教材,以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的知识,有哪些是不准确的,有哪些是和初中知识重合的,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这一节的时候,通过翻看《科学》教材,得知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做过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这一实验(五上第80页),小学教材中已经提到了实验中要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实际已经引入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只需继续深化这一研究方法;而小学教材中并没有提到要怎样拖动纸盒,在初中教学中,我们需要强调为了使拉力等于摩擦力,我们要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另外,在小学教材中,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了摩擦力大小与重量的关系。但在初中物理中,这是一个不准确的概念,因此在讲述摩擦力和压力关系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前概念,通过各种实验,帮助学生纠正前概念,重建摩擦力是和压力有关这一知识点。
2.设置冲突,深化概念
设置冲突型的情境,能让学生暴露出原有的错误观念,重新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将实物表现和物理知识不一样的地方提出来,并反思提炼,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前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比如在講解浮力时,只要提到浮力,学生立马想到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虽然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具有浮力”这个实验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已经涉及到,但是学生很多时候会以自己的生活直觉判断,并不会仔细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这时候我们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问他如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有哪些事例能佐证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似乎“亲手”推翻了自己的论点,这种带着冲突的概念建立,会让学生更加记忆深刻。
参考文献:
[1]李萍.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初中物理前概念转变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贾位方.初中物理教学中转变学生错误前概念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1).
[3]陈刚,肖晨,顾健.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材的衔接及比较[J].教学与管理,2015,(9).
[4]程传满,余兰山,肖发新.物理前概念及其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2003,(12).
【关键词】教学策略 前概念 初中物理 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57-02
奥苏波尔说:“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前概念的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学不能忽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他们当做空的容器,简单强硬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而应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进知识经验的重现性组织、转换和改造。虽然学生在初二才会正式开启物理科目的学习,但是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在许多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看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早在小学三年级,便已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习了一些物理相关知识,这也是学生物理前概念的来源之一。
本文将以力学内容为例,将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相关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并提出教学改进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到力的内容
笔者通过翻阅现在苏州地区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三上至六下的教材用书,八本教材共32个单元,其中重点介绍物理相关知识的共有14章,占比43.75%。其中重点涉及到力的内容共有三章,分别是五上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五下第一单元“沉与浮”、六上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对应初中物理教材分别为八下“压强与浮力”、八上“力”、“力与运动”、九上“简单机械”。
在《科学》教材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涵盖了不少初中物理知识点。例如:科学教材中“运动和力”单元涉及到了弹力、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摩擦力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增大减小摩擦力等初中物理知识点;“沉与浮”中涉及到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浮沉条件、增大减小浮力等;“工具和机械”中涉及了杠杆的概念、杠杆平衡条件、滑轮的特点、滑轮组的使用等。并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实验,给学生带来了直观的体验。
由此可见,学生在系统学习力学知识之前,脑海中便已有了诸多前概念,其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科学教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更多的考虑到学生前概念的这一来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基于学生小学科学前概念的教学策略改进
1.追根溯源,有效衔接
要做到有效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要转变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经验和学生现阶段的情况已然很有大的出入。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诸如学生小组讨论,问卷调查,前测题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针对小学科学已讲授过的知识,初中教师也可以翻阅一下小学科学的教材,以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的知识,有哪些是不准确的,有哪些是和初中知识重合的,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这一节的时候,通过翻看《科学》教材,得知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做过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这一实验(五上第80页),小学教材中已经提到了实验中要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实际已经引入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只需继续深化这一研究方法;而小学教材中并没有提到要怎样拖动纸盒,在初中教学中,我们需要强调为了使拉力等于摩擦力,我们要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另外,在小学教材中,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了摩擦力大小与重量的关系。但在初中物理中,这是一个不准确的概念,因此在讲述摩擦力和压力关系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前概念,通过各种实验,帮助学生纠正前概念,重建摩擦力是和压力有关这一知识点。
2.设置冲突,深化概念
设置冲突型的情境,能让学生暴露出原有的错误观念,重新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将实物表现和物理知识不一样的地方提出来,并反思提炼,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前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比如在講解浮力时,只要提到浮力,学生立马想到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虽然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具有浮力”这个实验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已经涉及到,但是学生很多时候会以自己的生活直觉判断,并不会仔细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这时候我们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问他如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有哪些事例能佐证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似乎“亲手”推翻了自己的论点,这种带着冲突的概念建立,会让学生更加记忆深刻。
参考文献:
[1]李萍.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初中物理前概念转变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贾位方.初中物理教学中转变学生错误前概念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1).
[3]陈刚,肖晨,顾健.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材的衔接及比较[J].教学与管理,2015,(9).
[4]程传满,余兰山,肖发新.物理前概念及其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