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国内尚无一部单独流通的“《史记》文献学”教材,吴淑玲教授的《史记文献学简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规范、学风扎实的《史记》文献学教材。此书组织具有科学性,体例具有系统性,内容具有普及性,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界的研究都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系统规范;教材;吴淑玲;《史记文献学简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046-02
在中国古代,研究文献学的学问称“校雠学”,郑樵《通志·校雠略》认为,文献工作中的文献收集、辨别真伪、分类编目、流通利用等问题是“校雠学”的研究对象,而这,正是后来“文献学”最接近的内涵。“文献学”是近现代才产生的一个词汇,目前一般理解,其研究对象为文献的特点、文献的生产方式、文献的存世和流通、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发展规律等。
从文献学角度研究《史记》,很早就开始了,三家注《史记》是标志性成果,清代是《史记》文献学研究的鼎盛时期,近年从文献学角度研究《史记》的也不乏其人,如搞《史记》传世文献版本的、《史记》研究文献目录的、《史记》史实考证的、《史记》传本对读的,都属于文献学范畴。但是,我们国家在此之前还没有一部单独流通的“《史记》文献学”教材。吴淑玲教授认为,《史记》研究领域还缺乏科学的“史记文献学”的学科规范意识,也没有真正确立出学科规范意义下的“史记文献学”的学科体系,而一门学科的建立,需要在规范的范畴里进行规范的研究活动,形成规范的话语体系。就“史记文献学”的建立而言,应当在普通“文献学”所大体规范的范围里进行研究活动,也就是说,“史记文献学”的学科研究任务应该在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文学文献学所包容的范围,它大体应该包括:《史记》所涉文献的形态、《史记》所涉文献的功能、《史记》所涉文献的类型、《史记》所涉文献的分布、《史记》所涉文献的整理方法、《史记》文献的存在形态及其鉴别、《史记》文献的保存以及研究《史记》历代文献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学科建设规范化的责任意识,吴淑玲教授提出“史记文献学”这一命题,并力图形成一种体系,编著了《史记文献学简纲》这一教材,以期引发有关“史记文献学”范畴的涵盖范围和“史记文献学”研究范围的讨论。可以说,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规范、学风扎实的“《史记》文献学”教材。
此书组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编撰“《史记》文献学”教材,有明确的读者群:从本科二年级分离出来的文献专业学生。他们缺乏完整阅读《史记》原文的经验,对《史记》的史实不甚清楚,如果要学生直接面对《史记》文本的考证、校勘、辨伪等,可能会让学生很难适应。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部书没有从文献的起源、发展等开始,而是根据《史记》的专门性特点,以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与《史记》文献相关联的问题写起,尤其突出了司马迁人生的每一种经历对其搜集、整理、写作《史记》的影响,这对于初步接受专门文献训练的学生会有很多启示,使他们不仅对文献学产生兴趣,而且对规划自己的人生与专业的关系都有一定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先介绍学生们知道但并不熟稔的《史记》体例,再进而介绍亡缺、续补、版本、校勘、史实考订、历代研究进程等,在学生逐步接受的过程中逐渐引导他们进入研究的视野。
此书的体例具有系统性。该书在编撰时,注重“史记文献学”的学科规范性,根据传统文献学的学科规范,确立出“史记文献学”的关注范围,以建立符合学科规范意义的“史记文献学”为目标,在普通“文献学”所大体规范的范围里确立了“史记文献学”的学科研究任务:《史记》所涉文献的形态、《史记》所涉文献的功能、《史记》所涉文献的类型、《史记》所涉文献的分布、《史记》文献的整理方法、《史记》文献的存在形态及其鉴别、《史记》文献的保存以及研究《史記》历代文献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分章分节编撰此书,体例系统、全面,是一部相对而言比较规范的专门性文献学教材。
此书的内容具有普及性。目前将《史记》与“文献研究”一词连在一起的著作中,有赵生群先生的《〈史记〉文献学丛稿》[1],张大可先生的《〈史记〉文献研究》[2]等。这些著作,多是专门性问题的深入探索,内容深入,探索细致,钩稽深隐,功力极深。但专家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初学者很难企及的高度,非深入文本研究者很难读懂。与专家们的深入、高端不同,此书的目标不在于探索某一具体问题,也不在于深入程度,而在于介绍与《史记》相关的系统的文献学知识和方法,故而择取的均是以普通文献学范畴为原则的《史记》研究成果,如关于《史记》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体例的安排、版本、校勘、亡缺、续补、辨伪、三家注介绍、历代研究状况和重要著作介绍,并且能够化繁为简、由难入易,通俗易懂,更适合初入门者接受。
其实,与此书极其相类的还有一部书,就是《史记研究集成》第十一卷《史记文献与编纂学研究》。这是史记研究界在文献学方面颇有成就的张大可、赵生群、杨燕起、程金造、周一平等人合著,集中了他们在史记文献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从书目上看,两者似乎区别不是很大,但“集成”里的这部书,更主要突出“集成”二字,是近年在这方面研究有突出成果的几位先生的成果汇编,内容确实很丰厚,但明显体现出“合而未融”的特点,其上下编多有重复,如上编第四章是“《史记》体制”,下编第一部分是“《史记》体例溯源”,第二部分是“《史记》体制义例简论”,第三部分是“《史记》的体例”,上下编四个部分所涉内容大体一致,放在一本书里,适宜于学者间互为探讨的比照,而用为教材就显得重复,故而,吴淑玲教授的教材只是择取了其中的部分成果进行编撰,显得更简明清晰。另外,“集成”中的这部书由于是十几本书中的一本,不适宜于单本传播,也就无法用为教材。所以,有一本单独传播的“《史记》文献学”教材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吴教授的《史记文献学简纲》适时诞生,它的系统规范以及扎实的学风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界的研究都是很有启发的。
参考文献:
[1]赵生群.《史记》文献学丛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张大可.《史记》文献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关键词:系统规范;教材;吴淑玲;《史记文献学简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046-02
在中国古代,研究文献学的学问称“校雠学”,郑樵《通志·校雠略》认为,文献工作中的文献收集、辨别真伪、分类编目、流通利用等问题是“校雠学”的研究对象,而这,正是后来“文献学”最接近的内涵。“文献学”是近现代才产生的一个词汇,目前一般理解,其研究对象为文献的特点、文献的生产方式、文献的存世和流通、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发展规律等。
从文献学角度研究《史记》,很早就开始了,三家注《史记》是标志性成果,清代是《史记》文献学研究的鼎盛时期,近年从文献学角度研究《史记》的也不乏其人,如搞《史记》传世文献版本的、《史记》研究文献目录的、《史记》史实考证的、《史记》传本对读的,都属于文献学范畴。但是,我们国家在此之前还没有一部单独流通的“《史记》文献学”教材。吴淑玲教授认为,《史记》研究领域还缺乏科学的“史记文献学”的学科规范意识,也没有真正确立出学科规范意义下的“史记文献学”的学科体系,而一门学科的建立,需要在规范的范畴里进行规范的研究活动,形成规范的话语体系。就“史记文献学”的建立而言,应当在普通“文献学”所大体规范的范围里进行研究活动,也就是说,“史记文献学”的学科研究任务应该在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文学文献学所包容的范围,它大体应该包括:《史记》所涉文献的形态、《史记》所涉文献的功能、《史记》所涉文献的类型、《史记》所涉文献的分布、《史记》所涉文献的整理方法、《史记》文献的存在形态及其鉴别、《史记》文献的保存以及研究《史记》历代文献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学科建设规范化的责任意识,吴淑玲教授提出“史记文献学”这一命题,并力图形成一种体系,编著了《史记文献学简纲》这一教材,以期引发有关“史记文献学”范畴的涵盖范围和“史记文献学”研究范围的讨论。可以说,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规范、学风扎实的“《史记》文献学”教材。
此书组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编撰“《史记》文献学”教材,有明确的读者群:从本科二年级分离出来的文献专业学生。他们缺乏完整阅读《史记》原文的经验,对《史记》的史实不甚清楚,如果要学生直接面对《史记》文本的考证、校勘、辨伪等,可能会让学生很难适应。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部书没有从文献的起源、发展等开始,而是根据《史记》的专门性特点,以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与《史记》文献相关联的问题写起,尤其突出了司马迁人生的每一种经历对其搜集、整理、写作《史记》的影响,这对于初步接受专门文献训练的学生会有很多启示,使他们不仅对文献学产生兴趣,而且对规划自己的人生与专业的关系都有一定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先介绍学生们知道但并不熟稔的《史记》体例,再进而介绍亡缺、续补、版本、校勘、史实考订、历代研究进程等,在学生逐步接受的过程中逐渐引导他们进入研究的视野。
此书的体例具有系统性。该书在编撰时,注重“史记文献学”的学科规范性,根据传统文献学的学科规范,确立出“史记文献学”的关注范围,以建立符合学科规范意义的“史记文献学”为目标,在普通“文献学”所大体规范的范围里确立了“史记文献学”的学科研究任务:《史记》所涉文献的形态、《史记》所涉文献的功能、《史记》所涉文献的类型、《史记》所涉文献的分布、《史记》文献的整理方法、《史记》文献的存在形态及其鉴别、《史记》文献的保存以及研究《史記》历代文献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分章分节编撰此书,体例系统、全面,是一部相对而言比较规范的专门性文献学教材。
此书的内容具有普及性。目前将《史记》与“文献研究”一词连在一起的著作中,有赵生群先生的《〈史记〉文献学丛稿》[1],张大可先生的《〈史记〉文献研究》[2]等。这些著作,多是专门性问题的深入探索,内容深入,探索细致,钩稽深隐,功力极深。但专家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初学者很难企及的高度,非深入文本研究者很难读懂。与专家们的深入、高端不同,此书的目标不在于探索某一具体问题,也不在于深入程度,而在于介绍与《史记》相关的系统的文献学知识和方法,故而择取的均是以普通文献学范畴为原则的《史记》研究成果,如关于《史记》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体例的安排、版本、校勘、亡缺、续补、辨伪、三家注介绍、历代研究状况和重要著作介绍,并且能够化繁为简、由难入易,通俗易懂,更适合初入门者接受。
其实,与此书极其相类的还有一部书,就是《史记研究集成》第十一卷《史记文献与编纂学研究》。这是史记研究界在文献学方面颇有成就的张大可、赵生群、杨燕起、程金造、周一平等人合著,集中了他们在史记文献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从书目上看,两者似乎区别不是很大,但“集成”里的这部书,更主要突出“集成”二字,是近年在这方面研究有突出成果的几位先生的成果汇编,内容确实很丰厚,但明显体现出“合而未融”的特点,其上下编多有重复,如上编第四章是“《史记》体制”,下编第一部分是“《史记》体例溯源”,第二部分是“《史记》体制义例简论”,第三部分是“《史记》的体例”,上下编四个部分所涉内容大体一致,放在一本书里,适宜于学者间互为探讨的比照,而用为教材就显得重复,故而,吴淑玲教授的教材只是择取了其中的部分成果进行编撰,显得更简明清晰。另外,“集成”中的这部书由于是十几本书中的一本,不适宜于单本传播,也就无法用为教材。所以,有一本单独传播的“《史记》文献学”教材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吴教授的《史记文献学简纲》适时诞生,它的系统规范以及扎实的学风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界的研究都是很有启发的。
参考文献:
[1]赵生群.《史记》文献学丛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张大可.《史记》文献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