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专题的有效学习,有助于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品鉴文学作品的能力之余,“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荷》专题研究课就是我对于专题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2-087-1叶圣陶先生向来认为,语文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也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他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的这一观点是相当深刻的,《新课标》中有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与叶老的这一理念不谋而合。基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就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为此,在《荷》的教学设计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荷,花中的仙子,超凡脱俗的水中精灵。她清纯自然,宁静雅致,和松、竹、梅、兰一道,在我国文学传统中享有特殊地位,古往今来,被文人墨客广为传颂。我们欣赏荷花,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韵,还能生发许多美好的情感、得到许多物外之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荷、感受荷、品味荷……”“你们以前见过荷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的兴致很高,大家都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当时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在欣赏精美的荷图片过程中,学生更是被深深吸引、陶醉其中。
“那你们知道美丽的荷又有哪些名称吗?”“她又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情况下进入我们的生活的?”这两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给他们介绍荷的别称和起源,激起了他们求知的热情。
二、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一线串之,引导学生探究
“原来早在原始社会,荷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转眼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在与荷的朝夕相处中,已经不仅仅将她视为一种植物,更将她融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荷文化。”“想一想,荷的形象还出现在哪里?”学生又陷入了思考,而思考的结果也是较令人满意的,接着,也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荷文化的了解中。
“荷因为她的美被人欣赏。在独特的荷文化中,荷的形象更成了美的化身,而在我国历代诗人的笔下,荷的形象更是多姿多彩。”“书上向我们推荐了五首咏荷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放声朗读,并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荷所呈现的形象。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用自己虽尽心组织却还是略显稚嫩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暂不谈他们对诗的理解是否准确,只看着他们认真的眼神,我想,语文课就该是这样的!
“欣赏这些诗作,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将自己美好的感情寄托在了荷这一美好的事物上,我们似乎已经隐约地感觉到,荷拥有了作为植物本身所不具备的某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一些文人的笔下更直接地表现了出来,我们一起来品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诵读的过程,真正理解了荷的精神。抓住这兴奋的一刻,我引导学生说出此刻自己对荷的理解。在声声“我爱……,爱她的……,爱她的……”中,所有的人都进入了荷的世界。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我想,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三、用音乐、图片、语言辅助文本,为学生精心创设诗化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的每一张荷的图片都是从几百张图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力求真实而贴切地反映教学过程中荷的姿态、情态和美态。并且,我辅以舒缓内敛、如荷般优雅高贵的音乐,为学生在欣赏荷风情的过程中,创造了诗一般的情境,从而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带入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最佳状态之中。同时,我也非常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和这个专题的抒情味相符。我脑中始终记得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最精髓的那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只有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情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才成为可能。
《荷》专题的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诗文等各种体裁的结合,使这个专题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错落参差的篇目编排,辅以大量的荷资料,使这个专题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也正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叶老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灌输是没有用的。他多次批评一些教师把学生当成装东西的袋子、瓶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瓶子,瓶子里短少些什么,就给装进些什么。”“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叶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我就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特点。我想,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献]
[1]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2-087-1叶圣陶先生向来认为,语文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也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他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的这一观点是相当深刻的,《新课标》中有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与叶老的这一理念不谋而合。基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就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为此,在《荷》的教学设计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荷,花中的仙子,超凡脱俗的水中精灵。她清纯自然,宁静雅致,和松、竹、梅、兰一道,在我国文学传统中享有特殊地位,古往今来,被文人墨客广为传颂。我们欣赏荷花,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韵,还能生发许多美好的情感、得到许多物外之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荷、感受荷、品味荷……”“你们以前见过荷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的兴致很高,大家都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当时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在欣赏精美的荷图片过程中,学生更是被深深吸引、陶醉其中。
“那你们知道美丽的荷又有哪些名称吗?”“她又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情况下进入我们的生活的?”这两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给他们介绍荷的别称和起源,激起了他们求知的热情。
二、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一线串之,引导学生探究
“原来早在原始社会,荷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转眼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在与荷的朝夕相处中,已经不仅仅将她视为一种植物,更将她融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荷文化。”“想一想,荷的形象还出现在哪里?”学生又陷入了思考,而思考的结果也是较令人满意的,接着,也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荷文化的了解中。
“荷因为她的美被人欣赏。在独特的荷文化中,荷的形象更成了美的化身,而在我国历代诗人的笔下,荷的形象更是多姿多彩。”“书上向我们推荐了五首咏荷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放声朗读,并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荷所呈现的形象。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用自己虽尽心组织却还是略显稚嫩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暂不谈他们对诗的理解是否准确,只看着他们认真的眼神,我想,语文课就该是这样的!
“欣赏这些诗作,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将自己美好的感情寄托在了荷这一美好的事物上,我们似乎已经隐约地感觉到,荷拥有了作为植物本身所不具备的某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一些文人的笔下更直接地表现了出来,我们一起来品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诵读的过程,真正理解了荷的精神。抓住这兴奋的一刻,我引导学生说出此刻自己对荷的理解。在声声“我爱……,爱她的……,爱她的……”中,所有的人都进入了荷的世界。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我想,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三、用音乐、图片、语言辅助文本,为学生精心创设诗化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的每一张荷的图片都是从几百张图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力求真实而贴切地反映教学过程中荷的姿态、情态和美态。并且,我辅以舒缓内敛、如荷般优雅高贵的音乐,为学生在欣赏荷风情的过程中,创造了诗一般的情境,从而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带入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最佳状态之中。同时,我也非常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和这个专题的抒情味相符。我脑中始终记得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最精髓的那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只有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情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才成为可能。
《荷》专题的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诗文等各种体裁的结合,使这个专题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错落参差的篇目编排,辅以大量的荷资料,使这个专题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也正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叶老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灌输是没有用的。他多次批评一些教师把学生当成装东西的袋子、瓶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瓶子,瓶子里短少些什么,就给装进些什么。”“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叶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我就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特点。我想,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献]
[1]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